“政策市”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投资者一次又一次成为牺牲品。
据媒体报道,此次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是因证监会寻求财政部的支持,财政部在收到证监会的相关报告之后,经研究决定调整税率,然后再报高层批准实施的。显然,在央行的政策“组合拳”与证监会“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完全被市场忽视之后,针对市场的过热,监管层才出如此重手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对于全民炒股问题,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不久前还表示,除去一些多年的死帐户,沪深股市交易活跃的帐户也就3000多万,“全民炒股并不是想象中的严重”;国资委相关人员在某论坛演讲时甚至说“全民炒股是天大的好事”;而在高层问计六学者时,对于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其表决结果是4:2,也就是有4人否认市场存在泡沫。然而,政策大棒最终还是打了下来。
一方面是大力推行市场化的“胡萝卜”,另一方面却时刻紧握政策调控的“行政大棒”,这就是当前中国股市的现实。当市场中的投资者都还在天真地认为,监管层将以市场化调控为主时,没想到竟然是如此的“市场化”,更没想到几天前还被财政部否认过的传闻变成了现实。
“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此次政策调控的“充分理由”,但是,近900只股票集体跌停是为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吗?三个交易日市值缩水12873亿元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吗?显然不是!
事实上,中国证券市场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一直就没有摆脱过“政策市”的桎梏。以往只要市场出现暴跌,监管层的人员都会出来为投资者打气,而如果一旦出现暴涨,政策调控便会随之而来。1996年12月,针对股市的异常火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发表了,沪深股市所有股票几乎三天连续跌停,上演了中国股市最凄惨的一幕;2001年,财政部相关人员居然表示,国有股市价减持是一大“利好”。也就是这一大“利好”,牛头被迫转向,并且“千点论”不幸变成现实。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客观地讲,此轮牛市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基础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股改以及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等,均对大牛市构成了支撑。而在市场财富效应的影响下,大量投资者纷纷加盟。基民队伍扩大了,股民队伍也出现爆炸式增长,投资者意欲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想到那些新入市的投资者“分享”的却是政策调控。
笔者并不反对监管层挤压泡沫与打击市场恶劣的投机行为,但这要建立在制度建设与强化监管之上。调整印花税税率先不论对错,但在否认之后的几天时间又“死而复活”,却是不能接受的。
当市场化与政策调控再一次发生碰撞,犹如胳膊扭不过大腿。在政策调控面前,投资者是弱小的,市场也是弱小的。但是,中国证券市场不能一直在“政策市”的阴影下走下去。如果不能彻底地根除这一弊端,又谈何市场化?
其实,经印花税税率调整这一折腾,监管层前期的市场化建设几乎前功尽弃。至少市场上不会有人再相信那所谓的“市场化”了,这不能说不是监管层的悲哀!
“政策市”的阴影已经“神魂附体”般的依附在市场上十几年,挥之不去。长此以往,又谈何真正的市场化?又怎能与成熟市场实现真正的接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