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更须以善心为之


车海刚

 

  过去的两周是举世哀恸的两周,也是充满感动的两周。世纪巨灾酿就的悲情,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聚合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下,人类展现出作为同一种群所共同拥有的尊严、勇气、希望和跨越狭隘边界的博爱。数以亿计的善款汇往灾区;各种义演义卖在各大城市举行;来自各国的政府和民间人士奔走在灾区的街巷……

  然而,在这前所未有的感动之余,人们又不能不被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另一些东西所困惑: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家高调得近乎“作秀”的捐赠仪式;我们看到一些公众人物捐出善款时脸上轻慢的表情;我们甚至看到,一台赈灾义演竟被笑容可掬的明星和挥舞着荧光棒的歌迷演绎成了一场盛世狂欢。

  责任、道义、友善、体恤——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贵情操、这些被视为普世伦理的道德准则,却在许多场合沦落成为一种空洞的口号和标签,实质上服务于某种商业利益或者别的什么私欲。这样的蜕变,恐怕比单纯的迟疑和冷漠更刺痛人心。

  伦理价值的这种“符号化”倾向,也不可避免地延展到更高的层面。尽管美国是目前提供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其数目远少于它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花费。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还直言不讳地称,救灾将是展示美国价值的好机会。媒体更是把各国在救灾赈灾中的表现解读为一种外交角力和政治博弈。

  历史上,曾经不乏基于“冷战”思维而拒绝外国救灾捐助的事例。而在这次海啸救灾中,有的受灾国对来自不同救援国的人员和资金“甄别”对待,有的国家阻止国际救援组织进入其具有“战略地位”的灾区……透过这些,人们依然可以发现,民族主义、历史恩怨乃至意识形态等因素还在或多或少地左右着人类的情感和判断。即便是在如此巨大的全球性灾难面前,所谓“普世价值”仍难免被撕裂、被异化的命运。

  西谚说,人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看来,这场空前惨烈的灾难虽然大大激发了人性的善,却尚不足以彻底挤除人性当中自利的一面。

  或许有人会说,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和目的,只要行为的结果有益,就是好的——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但问题在于,如果人们总是从各自的利益本位出发,就永远无法真正从灾难中汲取教训,由此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当灾难危及切身利益时挺身而出,当灾难离自己较远时则麻木不仁。譬如这一次,我就以为,有的人之所以对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关心有加,而对诸如矿难等国内的灾难并不介怀,只是因为这次海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灾难“全球化”的一种象征,它活脱脱地昭示人们:灾难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所以,在救灾赈灾的问题上,善行固然值得赞赏,但善行更须以善心为之。康德曾经感慨:“有两种东西是值得赞叹和敬畏的——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和内心神圣的道德法则。”这句被引用了数百年的名言今天更加值得我们铭记。实际上,在人类已经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的年代,如果非要承认人的自利之心具有某种合理性的话,那么,确保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物种的存在,应当是我们共同的、最大的“私利”。

  从这一基点出发,最大程度地收敛各自的私利之心,对自然心怀敬畏、对生命心怀尊崇、对他人心怀宽容、对世界心怀感恩,才是我们能够长久生存于星空之下的根本保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世界公民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经济时报》 200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