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三农”的重庆渝中区如何推进城乡统筹?


 在没有“三农”的重庆渝中区如何推进城乡统筹?

  2007年12月6日上午9时,重庆市渝中举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听取意见座谈会,中央候补委员、渝中区委书记刘学普,区长王福清,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军,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卢勇,渝中区组织部、区府办、政协办、区计委副主任黎安原、区教委、经协办、区编办、民政局、卫生局、公安局、房管局、劳保局、区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听取重庆市统筹办改革协调处江卫处长、傅倩倩、综合规划处胡捷,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张国智副处长,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问计求策”活动优秀建言三个一等奖获得者齐飞、蔡律参加座谈会。

  渝中区计委主任蔚传忠首先汇报《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四个着力点,强化渝中区统筹发展四大支撑体系,全力推进“一极三区一带”板块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力支撑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核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构筑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探索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要素下乡”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创新“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善待好、管理好、服务好、凝聚好农民工,实施“万名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引导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社会事业单位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涉及渝中区方方面面,要求解放思想,营造氛围、规范程序、协调推进、注重联动,强化落实。

  渝中区各部门负责人就《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比较中肯的修改意见,渝中区流动人口大,在渝中区就业的农民工就有15万人,关于优秀农民工标准及转户入城等问题大家提出讨论,渝中区还有240万危旧房改造工程。城市基础设施要坚持“系统思考、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多管齐下、分类治理”的原则,投融资“资源整合、市场运作,总量控制、动态平衡,合理分工、提高效率,明确属性、偿用统一的原则”逐步打造一批“借、用、管、还”一体化的政府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以增强发展的后劲。

  重庆市统筹办改革协调处江卫指出:《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抓住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点,同时又有渝中区特点,渝中区三产水平高,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上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飞地经济”,把渝中区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渝中区金融业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在现在金融体制下,渝中区乃至重庆市政府没有对金融业管理权限。银行用安全系数法防范金融风险,支持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常用3至今倍的资产来抵押融资,所以要跳出银行来考虑其他融资方式,如创业投资,渝中区要作更大的支持跟现代金融业结合起来。可允许香港金融机构作为股东单位。渝中区对口帮扶可采取购买生态模式。

  蔡律发表“五条评论四个建言”: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区县城乡统筹方案的讨论,评论之一、这个方案突出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旋律,是一个有时代气息的文件。高要求、高目标、高度概况。例如:渝中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要达到7500美元,2020年要达15000美元。深圳2006年人均GDP达到8619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渝中区目标比较接近沿海发达地区!城乡统筹提法也有创新,如:“要素下乡机制”、“飞地经济”、“提质工程(万名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

  评论之二、市场取向,城乡统筹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在更大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施区域统筹。王鸿举市长认为,改革试验成效大不大,不是看政府,主要看市场主体的作为、社会资金的参与。但不能因为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就走先发展后统筹的路子;也不能因为要发挥政府对统筹的导向作用,就用计划经济方式搞平均主义。

  评论之三、统筹兼顾、共建共享,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于民,符合民心。

  评论之四、构筑统筹城乡的产业支撑体系,这是城乡统筹的根本,是这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评论之五、高度重视金融业。《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这个综合性文件四次用较大篇幅提到金融业,要强力支撑全市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核心区。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编制出台解放碑金融核心区规划,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加大招商选企力度,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区发展,不断提高金融聚集度;强化主动服务,健全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加强对金融企业的服务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和维护金融市场良好秩序。我感到很高兴,这里面给外来资本很多机会。

  我提出四个建言是:第一、重庆城乡统筹存在6个金融空白点,为此我呼吁、建议创办中国城乡统筹银行。一是农村农民创业融资难,农民在流转承包土地时,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性质不能改变,不能进入市场,农民住房没有形成产权权证不能抵押。二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城市里有不少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投入资金、知识智慧和人力资源,他们的成果变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不能抵押贷款或获少量贷款,特别是软件产业,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三是创意产业难获贷款,创意产业形成的是动画、动漫产品,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不能作抵押品;创意产品不能作抵押品。四是微型企业、创业个体户难获贷款。五是农村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难,如一家蛋鸡厂,现在规模经营万只蛋鸡场,计划扩建五万只,需资金25万元,但农村信用社只能贷款3万,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六是建好的房产因没有产权证,不能抵押贷款。创办中国城乡统筹银行不需要政府出资,社会市场资金和海外资金就足够。关键是审批。

  刘学普书记是中央候补委员,可以影响决策层。重庆金融壳资源太少,与直辖市地位不相称。

  第二,中国城乡统筹银行审批难,村镇银行渝中区可以搞,既然是城乡统筹,不能把村镇银行都设在农村,城市也需要,朝天门很多个体工商户就需要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不应只放在农村试点,既然是城乡统筹,渝中区承担善待好、管理好、服务好、凝聚好农民工的压力和工作,渝中区应创办一家村镇银行。渝中区没有农业产值,没有户籍农村人口,刘书记说没有人通知渝中区参加农民工运动会,可渝中区有15万农民工,我们这个城市环境卫生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劳。渝中区与其他39个区县情况不一样,农民工运动会不让渝中参加就不合理。同理,不让渝中区创办村镇银行也不合理。

  第三、资本市场重庆市是一个短腿,不如邻省四川、湖南、湖北,跟陕西省差不多,与直辖市地位不符,蔚传中书记,卫强副局长跟我讲一件事:当初他们为“万豪国际金融中心”这个高层建筑取名很动了一番脑筋,他们的目的有一个:重庆应争取建一个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即OTC市场,OTC(OvertheCounter)市场:即场外交易市场,或称柜台交易,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各种证券交易活动,市场参与各方由众多企业、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以及普通投资者组成,是一个分散且无固定交易场所的无形市场,主要采用协商定价方式成交。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开业,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16年来,深交所借助现代技术条件,成功地在一个新兴城市建成了辐射全国的证券市场。15年间,深交所累计为国民经济筹资4000多亿元,深沪证交所的设立,为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的开发提供了宝贵资金。重庆过去十五六年共有30多个企业上市,去年底全部市值仅有500亿元左右,仅相当于全国证券市场市值的1/200。重庆的人口相当于全国的1/40,土地相当于全国的1/100,GDP相当于全国的1/60,但股票市值仅有全国的1/200,比例明显偏低。

  为解决中国东西部金融资源失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上股权分置改革成功进行,资本市场日趋成熟,在中国已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背景下,加上香港联交所,国家很难决策批准再设立第三证券交易所,深圳已设中小企业板,为设立创业板进行了多年努力,创业板推出指日可待。天津滨海新区在建设产业基金发行管理和交易中心、已向国务院申请开办非上市公众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是指公开发行股票但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柜台股权交易。西部重庆争取为设立西部证券柜台交易中心是可行的选择。渝中区有华夏产权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创办“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或称“中国西部证券柜台交易中心”是可行的。

  第四、借力深圳、上海、天津三个特区的经验,加强与香港金融界的合作。研究深圳、浦东、滨海的建设发展史,不难发现它们的成功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注重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二是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三是把建设国际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作为建设重点甚至摆在各项工作首位!香港金融业界很有兴趣参与重庆银行,证券公司及基金。台湾金融业界也想进入重庆。银行壳资源太少,持股比例有限制,证券还没放开,目前还没有外资基金公司。民营企业在香港还没有一家上市等。

  刘学普书记说:首先感谢市发改委、统筹办及专家研究渝中区的问题,听了很好的发言,很受启发。区统筹办蔚传忠他们做了大量调研,思考,做好了方案,有良好起步,还是不容易。要吃透中央意图和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结合渝中区实际,在没有“三农”的重庆渝中区如何推进城乡统筹?渝中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国家批准重庆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庆是难得的机遇,重大责任!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是五个统筹的牛鼻子,重庆二元结构是1:4,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变市民有一个化的过程。城乡统筹的着力点是城市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带动农业。

  制订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要找准工作结合点,突出渝中特点,立足渝中想渝中,跳出渝中谋渝中,站在全市统筹大局来看渝中区情,政府与市场结合,要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突出主题,抓住重点。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增强渝中区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及综合实力,打造重庆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体制环境、服务环境最优的城区;要善待好、管理好、服务好、凝聚好农民工;要打造公共服务最健全的中心城区;要打造对口帮扶最实在的城区,渝中区今年对口帮扶巫溪的资金是700万元。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良好氛围,敢闯敢试。改革是手段落脚点是发展,要有超前的意识,与“一圈两翼”发展格局相吻合,与主城功能区的规划结合起来,走一条结构、质量、速度、效益并重的路子。

  渝中区区长王福清,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军,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卢勇等也作了精彩点评。

  蔡律    2007年12月6日

  相关文章参见:cailv.bok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