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多少钱一克?
●刘定才
在湖南一些地方干部提拔使用中,“信用报告制度”开始推行--
--前不久,长沙县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换届中,通过查询候选人的信用信息,发现10个人大代表候选人存在不良信用记录,有关部门建议取消其候选人资格,在当地引起极大震动。
--9月份,汨罗市开展市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34名候选人全部向组织部门提交了个人信用记录,经组织部门审查后,才进入推荐程序。
--今年6月7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一纸《通知》,引起公众热烈反响。这份《关于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政府采购部门、业主、评标委员会在政府采购活动和国有投资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各级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行业管理机构、行业组织在日常监督管理、表彰评优、安排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等工作中,金融、证券、保险等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都必须查询“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记录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激励优惠或惩戒限制措施。 与此同时,湖南省长周强要求,将这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湖南各地由此纷纷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因不查询信用记录而导致决策或工作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单位责任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据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6584325.html)
文明社会是诚信社会。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国家,有关诚实守信的文化积淀,在历代仁人志士、社会贤达和广大民众中并不鲜见,如:“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等千古流传的名言,足以证明中国人曾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根、处世之本来对待的。
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疑虑重重了:清晨,当人们喝牛奶、吃早点时,可能会想,这牛奶是否掺了水,这早点会不会是地沟油制作的;从集市购买的肉类及家禽是不是注了水、灌了砂;海产品、水产品是不是用有毒工业试剂泡发的;抽烟的时候怀疑是假烟,喝酒的时候没准儿喝的是假酒;假如你外出,陌生人递来一瓶可乐、雪碧等饮料我相信没几个人敢喝,人们会怀疑这饮料是不是作了手脚;如果你去夜市购买小商品,你递上百元大钞,小摊贩会用疑虑的眼光打量你,对着灯光左摸右看手中的钞票,最后可能还是会要求你换上一张小面额的人民币。这就是当今中国客观存在的现象。什么包装、整合、重组等新名词让你眼花缭乱。什么假药、假文凭、假新闻让你防不胜防。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国人在经济活动中不讲信用的行为到处泛滥,毫不留情地把我们在信用方面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击得粉碎,国人明显感觉到信用关系的紊乱已经危及整个社会,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诚信”多少钱一斤?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诚信缺失”的危机。
为什么不讲信用的行为能在当前大行其道?从企业的角度看,是“不守信用有利可图”的意识在作怪。他们并不认为违约、借贷不还等失信行为,是什么过错,有的甚至还有“不赖白不赖”的无赖心理。而从我们的信用环境来看,守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打赢官司,追不回钱的情况并不少见,法律白条现象使法律尊严仅仅停留在一纸判决上。政策的随意性与朝令夕改,以及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甚至以政府的名义进行欺诈等现象也屡禁不止,这些大大影响了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分析了中国的信用状况及其成因。他说中国的信用状况恶劣表现:(1)履约率极低;(2)债务人大量废、逃债务;(3)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假药、毒酒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4)虚假披露经营状况,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5)“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6)数以万计的银行不良贷款积累;(7)盗窃知识产权遍地开花。主要成因:(1)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强烈的维权意识;(2)由政府指定贷款和指令形成的信用关系缺乏切实的保证;(3)对于失信赖账等行为惩处、打击不力;(4)信用服务机构薄弱,它们提供的服务水平不高。
诚信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讲信用,社会就无法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也无法生存。目前弥漫全国的信用危机像污染源一样侵蚀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个人失去诚信,在良心上将受到谴责,自我的发展也将失去前途;企业失去诚信,纵然一时得利,日后也必将付出代价;而一旦发展到整个社会的诚信都下降的话,欺骗、谎言将毁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当市场缺乏信用时,市场犹如赌场。当社会信用下降时,信息紊乱和信息失真的恶果,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脱离正常轨道。一个以投机心态支持的系统,集体信心崩溃之日,将是整个经济系统崩溃之时。
怎么办?两手抓: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诚信健康人格。
为湖南人的“信用生活”欢呼!
为“诚信”的价值回归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