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失恋
爱情是人类世界四大永恒主题之一,纯粹的爱情是透明的、圣洁的。我们不能把爱情简单的看作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这是很低级的。真正的爱情是应该不懈追求的,是望穿秋水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是当我们以为已经等到了爱情时,骤然之间,全错了,我们失恋了。
我们为什么会失恋?
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
我们往往陷入失恋的痛楚之中不可自拔、痛不欲生,或一撅不挣、或自怨自艾、或悲天悯人。我们总是习惯从自身或着从对方身上去找失恋原因:是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还是她变心了……而从不会把失恋看做理所当然的事实去面对。我们应该学会的是从容的面对,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它存在的必然性。
选择恋爱的对方其实和选择一个适合的工作是一个道理。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哪一种职业更适合你,怎样去竞争你想要的职业岗位,这些都需要一个人完全的投入,真心的付出,不同选择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或者皆大欢喜、或者不欢而散。
而这中间也必然存在对方对我们的选择,如同公司对应聘者的选择一样。更何况有时候我们并不在应聘者的行列当中。于是一种潜在的失业的必然性便产生了。恋爱也如此。
要认识失恋的必然性,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失业”。失业是指有就业能力并具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使在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发达国家也必然存在,更不用说处在发展中的国家了。很不幸,我们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待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失业。这有一组数据:截至2006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目前,农村大约有4.9亿左右的劳动力,全国19亿亩的耕地充其量需要1.9亿劳动力,加上农村乡镇企业吸纳的1.3亿左右劳动力,约有1.7亿农村劳动力事实上处于失业状态或潜失业状态,农村失业率约高达34.7%。中国经济处于失业性增长的不正常状态,也是中国社会潜伏的重要危险。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局发布年度报告,2004年全球失业总人数为1.847亿人。其中,中国城市登记失业人口占17%。如果加上农村总失业人口,中国失业人数将达到2亿,超过其他国家登记失业人数总和。可想而之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急迫性。而这当中是否存在着必然呢?
让我们先回到文章的主题,我要解释的是什么是“失恋”。按照刚才失业的定义,我们不妨把失恋定义为:有恋爱能力并且有恋爱需求的人没有恋爱机会的现象。这种现象不用分说在哪一个时期,哪个国家,甚至贯穿整个历史整个世界都存在吧。不幸的是,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口,每一天就有几千人甚至上万的人在经历着这样痛苦。难道这中间没有失恋存在的必然性吗?
要作出这样一个肯定的回答,还是先让我们回到对失业问题的讨论上来。失业有三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一、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的时间里产生的相应的临时性失业。它的特点是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其规模决定于失业工人和他寻找工作碰到一起时所遇到的结构上的困难。这种结构上的困难,主要是指缺乏就业机会的信息,缺乏就业的知识,以及缺乏迅速移动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的不充分性,或者叫做信息壁垒造成了摩擦性失业。由于上述原因加上这种摩擦性失业又是市场和政府很难解决的,于是摩擦性失业成为必然。
同样的道理这种必然性的“失恋”在现实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摩擦性失恋”吧。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摩擦性失恋”:人们在寻找恋人或者转换恋人的时间里相应的临时性的失恋(这里的人们是指有恋爱能力并且有恋爱需求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存在这样特点的失恋是多么的广泛、而且失恋期的长短也不可预见。这就决定了失恋者与他想要寻找的恋人碰到一起时所遇到的结构上的困难。这种结构上的困难,主要是指缺乏恋爱机会的信息,缺乏恋爱知识,以及缺乏迅速转移目标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的不充分性,也叫信息壁垒。由于上述原因加上社会和他人很难帮你解决,于是“摩擦性失恋”成为必然。
但是不是说这种必然就没办法解决呢?其实不然,正如我们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多提供有关就业机会的情报来减少摩擦性失业的办法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更多恋爱信息,这其中包括:媒人的介绍、中介公司、征婚启示、网络平台等等。但我们知道这些途径还有很多局限性可不可行性。比如网络途径,我们发现由于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人们为了个人隐私和安全考虑,不得不隐藏一些必要的个人信息。这就导致信息的不充分性,间接的导致“摩擦性失恋”的产生。因此,由于不可能完全充分,而外部条件又很难解决这些困难,导致“摩擦性失恋”存在的必然。
二、结构性失业:指的是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改变使不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化的工人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在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也许由于几个因素:技术变化,虽然技术变化大多能减少成本,扩大社会生产能力,但对特定市场具有极大的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劳动的不流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或消费者嗜好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工作机会的减少本应会引起失业者的流动,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改变成为必然。所以导致结构性失业也成为必然。
同样这种必然也存在于现实的恋爱中。我们姑且把这种恋爱一方知识、能力和个人魅力的不断提高而恋爱另一方的停止不前或无法适应对方变化而导致的失恋叫做“结构性失恋”。
同样“结构性失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通常取决于恋爱的主宰方。“结构性失恋”是变化导致的,这些变化引起特定时间和地点中对恋爱对方的要求高于恋爱对方所能提供的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导致“结构性失恋”的几个因素主要是:一方的变化,包括个人能力和地位的变化,以及性格喜好的变化;出现新的竞争者,而且这个竞争者的条件又比现有的一方好,于是取代成为可能;长时间的相处磨灭了新鲜感,幸福感的边际效应递减。这当中无形中又造成了“摩擦性失恋”,而由于“结构性失恋”一般会对当时人产生巨大心灵创伤和精神负担,所以又导致“摩擦性失恋”时间的增加。由于时间的积累,恋爱双方都在变化,变化成为必然。所以“结构性失恋”也成为必然。而变化是无法阻止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结构性失恋”的不可避免性。
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当经济繁荣时,总需求充分,这种失业低,甚至不存在;当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这种失业高,因为它与总需求有这种关系,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控制供给与需求来达到均衡。
这样我们试着用这样的观点来定义“周期性失恋”的问题。“周期性失恋”又可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恋,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恋。这种失恋与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波动有关,当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应该有一场美满幸福的恋爱时,即对恋爱的总需求充分时,这种失恋率就低;当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恋爱可有可无时,即对恋爱的总需求不足,这时候这样的失恋率就高。所以这样的失恋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是必然存在的。
综上所述,自然的失恋就包括:“结构性失恋”、“结构性失恋”、“周期性失恋”。对照一下现实生活,是否如此,大家一目了然。当然现实中也存在很多非自然的失恋,比如,门不当户不对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因素导致的失恋,比如恋爱一方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在了,比如一相情愿的单相思导致的失恋……总之希望大家不要把失恋看得过于严重,不要过于偏激。我们应该学会的是从容的面对,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它存在的必然性,而从把失恋看做理所当然的事实去面对。
最后,还是那句话真正的爱情是应该不懈追求的,是望穿秋水可遇而不可求的。
送给读者一篇关于等待的诗:
等待
让我们成为一尊雕像
世界变的好静,仿佛一切静止
时间抽去了它记忆中所有的色彩
等待
让我们成为一尊雕像
不会太累也不会太痛,一切都已定格
当你再次来到我面前
世界将会恢复原样
一切都会转动,这时
我将拾起双手
向你撒下,一片曾经积累的所有思念
200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