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靠什么?


今天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节目的主题是关于“以房养老”的内容,现场的专家、观众个个唇枪舌剑,论争的很是热闹。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由于对过去人口政策失控矫枉过正,中国实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已经30年了。应该说,由于坚决实施了这项国策,中国终于遏制了人口急剧增加的势头,为改革开放的成功进行提供了良好、有利的人口环境。但是,计划生育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这就是社会的老龄化倾向的日益严重,用不了几年,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纷纷进入婚育阶段,他们的孩子今后将可能一人面对两代四个老人、一对小夫妻面对八个老人的情况。届时,养老问题将成为社会上最为突出的问题。

节目中主要还是从经济支付能力的角度,对今后中国的社会养老问题解决的途径进行讨论的。话题集中在了如何进行“以房养老”的问题上,一些保险公司在做这方面的文章:老年人大都拥有一套房子,如果保险公司按合理的估价,以每月付出一定的养老金为代价置换老人名下的房子,使老人的生活经费得以补充,待老人百年之后,保险公司将房屋转卖出去获得补偿和收益。想法无疑是好的,可以减轻老人晚辈的抚养负担,也减轻社会和政府的压力。但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保险公司作为一家企业,他在自己的实际运营中,如果出现问题,原有的承诺履行出现问题怎么办?房产市场是有风险的,一旦持续低迷,房屋出现大幅度贬值,保险公司的亏空如何弥补?

况且,养老问题其实并非经济来源这一个问题,对许多老年人而言,经济支付能力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由于年老、行动不便、精神孤独,需要有人照顾,经常希望被人关爱,可能是更重要的。对于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一所房子当然是无济于事的了。这其实是个范围很广的社会统筹课题,首先老龄社会必须依靠一个以其为经营服务对象的产业来支撑,这就是经常被提到的“银发产业”。所谓“银发产业”,就是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开发出来的一条商品生产、社会服务的产业链条。其中包括各种专为老年人设计生产的各种产品,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经营项目,

近几年各地都有许多这方面的尝试,例如“老年公寓”的服务项目就深受社会的欢迎,而且严重供不应求。在这样的老年公寓里,老人们可享受到家居式的生活便利,即可以选择自助式的生活方式,以享受生活的快乐;又可选择服务式的便捷,充分领略宾馆式的感受。在这里,老年人集中住在一起,各有各自的独立空间,又同时可分享社区的集中带来的集体活动的快乐。在有限的报道中,这种产业化的服务于老年人的尝试深受社会的好评,可不知为什么,似乎政府并没有在这个事情上有何积极的举措,基本呈现的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

客观地分析老龄社会的各种问题,关于社会养老方面的问题的确很多,但解决支付能力问题肯定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且这不是靠民间自发的力量就可以奏效的,必须要由政府出面,进行统筹解决才行。多年以来,我们在许多的社会问题,由于缺乏前瞻性的举措而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比如环境问题,记得十几年前,国内国外的许多声音都强烈地呼吁要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但我们的许多政府部门却一味地大干快上,眼睛就盯着总产值、盯着GDP。结果呢,经济增长速度倒是促上去了,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污染,许多后果都是不可逆的,无法挽回的了,有些则是要历经几十年的漫长周期,耗费巨额的投入才可能缓解的。我们今年开始的力度极大的“节能减排”,就是典型的一种亡羊补牢啊。

如今,我们社会的老龄化倾向已经是非常严重了,用不了多少年,这将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社会矛盾。看着电视里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认真争论的态度,我就在想,不知我们的各级领导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内,能否把解决若干年后将非常突出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列为自己的主要施政目标呢?如果这些手中有权的人对此无动于衷,只是想自己有限任期内的几年中能够干上几件表面光鲜的大事来,以便为自己的仕途通达增光添彩,那我们身边的老龄化问题在以后的若干年后,势必成为我们的后代极为头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