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上学,就业、入党都要问是什么民族。在现行使用的身份证上,也有民族一栏。在当今的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再提民族?或者说,不断地提醒每一个人的民族归属,综合来说,是利还是弊?在我看来,弊远大于利。
美国也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居然任何表格、任何证件上都没有民族一栏。美国没有给英国人保留特权,没有给意大利人特殊补助,没有给犹太人特殊人口政策,没有给亚美尼亚人在议会里保留席位。美国固然还有阶级矛盾、区域矛盾、种族矛盾,但民族矛盾几乎不存在。
“民族”是一个泛文化概念,与“种族”作为一个生物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汉族是几千年来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这种融合过程今天还在继续着。我们不应给这个过程设置人为的障碍。在我看来,现在说的五十几个民族,有十几个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复存在,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也远没有统计表上所说的那么多。曾读到一篇文章,说上海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存在。我不禁想问,这些“少数民族”人口,有多少在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穿着本民族的民族服装,按照本民族的传统生活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族”也已不复存在。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还保留了多少明朝时汉族的文化?不到5%。我们的穿着、居住、交通、谋生方式、节日习俗、语言文字,等等,都与500年前有了巨大的差异。从作为区分民族的泛文化上看,我们与今天欧美人的差异远小于我们与明朝人的差异。
将民族这样一个学术概念政治化、政策化,是人为的制造不同的群体认同,也在人为地妨碍自然进行的群体融合。升学、计划生育、就业、提干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无意中在播种群体间的矛盾。
从南斯拉夫、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内战中吸取教训,我们应该尽量淡化民族概念。有些问题现在看来似乎无足轻重,但一有风吹草动,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成为战乱、分裂的籍口。民族问题往往不是问题的根源,但经常是导火线。纵观当今世界上的大小冲突,大多数是民族冲突。
当年我国制定现行民族政策是基于当时的认识和当时的状况,我们应该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检讨这个问题。
我建议:一、除学术研究外,禁止在就业、升学、入党、提干时问及民族。二、禁止制作任何表明民族的身份征。三、任何政策,对全国人民一视同仁。四、取消民族自治地域。五、人口统计时,对民族状况最多只搞抽查(比如1/10,美国90年普查采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