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府行为创新


推进政府行为创新

                        孙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改革与创新日渐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全球化和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各个国家都不得不认真应对。作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创新主要体现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政府的各种统筹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如何更好地完善关于政府创新的政策和要求,使政府行为有效促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建立实效学习制度

         实效学习制度是为了真正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而建立的制度。具体说来,有两个核心内容,即理论考核和决策评估。

         理论考核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在树立科学发展观这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学习不是摆样子,也不是表态度,而是要真正弄懂所学事物的道理。现在一些政府和职能部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仍流于形式,比如,中央有了什么文件或精神,大家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逐个表态就算是贯彻落实了。这样学习之后,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实效学习制度要求像对待实际工作那样,对领导干部进行理论考核。事实上,理论修养和水平的提高是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学风的必要条件,只有从理论上真正弄懂了,才可能有行为创新,也就是创造性地联系实际。

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的落实是多方面的,但对于政府来讲,最关键的是决策行为。因此,理论考核所要联系的实际主要就是指决策行为,也就是要结合持续不断的学习,及时对各项重要决策进行评估,而评估标准或体系的合理有效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的。比如,在做各种规划和计划的时候,真正把五个统筹作为整体发展的内在组成,克服现在仍存在的偏差。对决策进行考核评估,是把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制度保证。

政务公开的考核技术化、经常化

        政府的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自己的管理,另一种就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要使管理做到科学、民主、依法、高效,政府本身和对社会的管理需要一种联结,使政府的自律和对政府的监督统一起来。显然,政务公开即是这种联结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形式。对此,现在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如何提高政务公开考核的技术手段,以及使这种考核能够随时进行和具有实效。

现在,政务公开已经得到社会的良好反映,不过从提高实效来讲,今后还需要扩大公开的内容。实际情况中,并不是任何政务都可以公开的,而且也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有兴趣了解所有政务的。但是,现在的政务公开基本上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办公的业务流程,一是各种结果(主要涉及到财务的收支结果)的通报。从业务流程来讲,政务公开基本上是静态的,类似于一种说明书从各种结果来讲,对如何形成这种结果的知情和监督并没有什么助益。因此,今后应通过各种形式(比如听证会、发布会、协商会等等)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意图、目标、困难等情况。结合政务公开,政府行为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考核。考核一方面是对干部的负责,另一方面也是用监督来提高政府行为的成效。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很大,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主要行政首长(副市长、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的考核工程太大、时间太长、形式太繁,可以考虑将常规考核和重点问题考核结合起来,简化工作方式。重点问题考核其实用一、两次座谈会就可以解决,因为整体工作绩效在各种工作总结和报告中都有反映.不必再专门走一遍形式。至于常规考核,改进技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也可以更加全面、准确。   

作为政务公开考核技术化和经常化的经验,北京市昌平区监察局开发了一套软件程序,对所有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的机构的每一个办事人员进行全面监察,每个人每天干什么、什么事项是否在承诺期限办结、当事人对办事的满意(或不满意)程度等等都随时在电脑上记录下来。这样,其一可以真正发挥职能部门和社会两方面的监督作用,随时提醒和督促,避免出了问题的事后问责或补救;其二可以为考核提供全面准确的事实依据,甚至不必在季度、半年、年终再专门进行考核;其三可以把工作成绩和利益赏罚挂起钩来,既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搞各种政绩工程和形式主义的可能;其四,如果需要问责,电脑记录一清二楚,可以免去情况甄别的不便和困难。

建立和完善中介型服务方式

        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如何建立服务型政府有很多具体内容和要求,从操作层面讲,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和完善中介型服务方式。

        政府为社会服务是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但从政府作为一个施政和管理机构来讲,这种服务本身具有中介的性质,与此相应,政府的绝大多数服务行为都应该是中介型的,而不是直接包办代替。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做法上,有些部门缺乏针对性,或者说仅仅从服务角度改进工作,缺乏对职能转变自身的内在要求以及职能调整与机构合理的一致性的白觉认识。为此,要认真研究,从实际成效的角度设计和把握政府的服务形式。政府的中介型服务既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又要防止出现过于强调方便群众而模糊了政府对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关系把握及张力调适。囚此,发展定位是一个总的决策,而与此相配套的服务方式则应该针对不同的发展方面和需求采取更为细致和互有区别的具体规则或办法。

这方面的情况很复杂,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引导性支持,另一种是环节性代理。引导性支持包括组织、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但政府行为在此仍是中介型的,具体事情还要靠社会各种实体或个人自己去做。比如北京市平谷区的大桃现在已有很好的品种,二十万亩的生产基地也已经建立起来了,可是销售、加工、增值等方面都很成问题。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的引导性支持。至于环节性代理,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在这方面,目前最大的改进就是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实施。事实上,全程办事代理本身就是一种中介型服务,有些具体的中介工作政府也可以来做,但从服务实效来讲,建立和健全法定中介机构应是一项可操作的现实工作。同时,需要对相应的收费标准做出规定,比如什么事项收费、什么事项免费,经营性事项多收费,程序性事项少收费,等等。

用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 协调和落实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的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主要是城乡在保持各自发展特点的同时,形成各方的发展都有利于对方、并以此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局面。因为农村相比城市总是处于发展条件的弱势一方,而统筹又不可能是简单的城市支援农村,所以要达到这一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政府行为创新的重点应该在建立城乡社会公正机制的同时,努力为农村找到以适合自己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从可持续发展来讲,科学言的,但从城乡差别来讲,政府行为的实际成效是有前提要求的,这就是农村自身的发展。事实上,农村在行政辖区内都是由城市来领导的,建立城乡社会公正机制本身就是中国的政府创新的一大特殊内容,但是,公正机制需要相应的物质支撑,只讲社会公正而没有农村能够实施的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城乡统筹就是一句空话。

什么是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定,不过就农村自身的发展来讲,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的。比如说,农村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土地制度和新型的股份合作经济机制,以此来保证自己不在城市扩张(或整体城市化进程)中利益受损;又比如,在公共用品供给、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教育、就业、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既不能只讲城乡统一的公正,也不能仅仅因为农村经济产出低就降低农民的待遇标准,而是要结合农村实施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作动态的调适,即使是在应用高科技、开发各种新型产业等方面,也要结合农村的情况,不能搞城市本位或标准的所谓城乡一体化。对于这些工作,政府都应该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并作出引导、创新和示范。

创新政府行政行为的目的是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发表于《北京观察》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