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为何体现科学发展观?
认识科学发展观需要首先认识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问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本质特征和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回答上来的人恐怕不多。这是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至今还没有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时代。笔者为何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市场经济非商品经济、资本经济而是产生于前者之后的一种经济制度也。
(一)什么是市场经济?为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家知道,人类已经历了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这四种经济制度。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都离不开市场,可是,离不开的市场并不等于实行市场经济。这是因为,但凡提到“什么”经济就是以“什么”为本质特征的经济制度,不但需要法律制度保障,还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
1、什么是市场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市场经济范畴的出现显然有别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要不然人们就没有在上述这四种经济模式后再提出市场经济范畴的必要。当然,市场经济与上述经济模式势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偶然,即便是偶然,在偶然中也一定会存在必然因素。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笔者以为,是由市场结构、机制决定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趋势的一种经济模式。
大家知道,自然经济是由自然资源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经济模式;产品经济是由产品的生产状态而非商品的生产状态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经济模式——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奴隶主占有与享受;当奴隶主发现将奴隶们锁起来不利于产品生产和调动其积极性,而将土地承包、租赁给他们更有利于产出时,人类社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
这是因为,将土地承包、租赁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和土地都获得了商品属性,且使两者可实现交换价值。尽管这种交换是不等值的,但却为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创造了条件。之后,当商品经济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时候,由于手工作坊的出现,使部分劳动者对土地的依赖减弱,且最终成为一支专门以生产商品主的既是劳动者又是资本所有者的群体。而从这一点上看,他们是最早的资本主义者。
土地资本所有者的加入(如“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最终奠定了基础。如果问资本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商品经济是以“有形资本”为媒介、为依据来瓜分“剩余价值”;而资本经济则主要是以“无形资本”为媒介、为依据来瓜分“剩余价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出现了“有形资本”被“无形资本”、“有形资源”被“无形资源”取代的大趋势。比如,劳动、产品、资本、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曾经决定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规模与效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过剩的出现,决定经济规模的就不再是劳动、产品、资本、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增加,而是消费能力、技术进步等“无形资源”和“无形资本”。这种“无形”取代“有形”的趋势,今天尤其突出!
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什么?当然想说明的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经济机制或者说市场结构、市场机制作用与意义比有形的劳动、产品、资本、资源的作用与意义更重要,而且将越来越重要,一直可以重要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由经济结构、机制和市场结构、机制来决定。而所谓市场经济也就自然是由经济结构、机制和市场结构、机制来决定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制度了。
2、市场经济的本质?为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经济制度已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了500多年,在这500多年中,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直高到生产、经济的绝对过剩的状态。这里讲的“绝对”是指生产能力绝对大于消费能力,最终使生产过剩演化为资本过剩的趋势——非没有消费需求。于是,导致由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即供求关系是否对称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趋势的经济模式产生——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能力决定经济规模。
上述,显然是资本所有者们不曾预想到的事情。生产过剩的事实已经证明,如果没有消费能力就不再有商品生产的必要与必须,否则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过剩而是过剩商品的生产——过剩商品是指积压、难以销售出去的商品。在过剩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下,提高购买力便成为所有国家领导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该矛盾一般采用“增息”或“降息”、“增税”或“降税”的手段和方法。
如果说“降息”主要是为了提高社会购买力,“减税”则主要是为了刺激生产积极性。但可惜的是,降息和减税的结果又必然是新一轮生产过剩、产品过剩的形成。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由于生产的绝对能力大于消费的绝对能力。而上述差异不是别的,正是固有资本的增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资本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的绝对增殖或者说商品生产仅仅是实现其资本增殖的手段。
关于这一点,显然是毫无疑问和无庸质疑的。不要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资本投入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即便它是一个国有企业,其资本投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贬值。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投入者也不会把自己的利润分给劳动者以提高社会的购买力,以实现产品的盈利率。也就更不要说,此种行为违反“增殖”之资本本质。
可以肯定,使资本实现增殖的手段绝不仅只有剩余价值的“榨取”这一条路。比如,由于中国成功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使得个人、企业、国家的资本迅速地得到了增殖。如此谁能说,由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没有给企业“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再比如,法律建设,诚信制度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好转等均有利于实现资本增殖,而这些社会主义制度显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何体现科学发展观?
让一个原本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转而实行起市场经济制度的这种做法,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实现、做到的。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和比较顺利地实行市场经济,与中国目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什么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有联系。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制度很不成功,因为社会主义还不是共产主义。当然也不能搞单一的资本经济制度,因为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也正是由于如此,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应该是一种介于“计划经济”与“资本经济”之间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具体到社会主义,自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现为“按经济规律办事”。
严格地说,“二战”结束后,一些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也搞过“供给制”式的经济计划,而今天的德、日、韩等国家也有致力于结构调整的经济计划,以鼓励与限制一些资本行为。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整体的“国家计划”罢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管理计划。由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企业的产值比发展中国家的还要高,其“企业计划”犹如“国家计划”。
然而,无论企业的产值有多么大,人们都不能把它误以为计划经济,因为“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不同。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前社会主义”国家搞的还不是真正的计划经济,充其量是“经济计划”而已。由于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需要“极大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而且针对的应该是相对的经济过剩,所以也就决定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制度、体制、模式,应该在共产主义社会。
于是,便有这样一个问题会被人们提出,那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实行什么经济制度。如果实行计划经济不行,那么,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否就行?否,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因为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共产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似乎就具有了必然性。千万不要以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作为“经济手段”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已经有了“萌芽”。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笔者以为,就是介于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一种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经济模式。第一,能兼容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第二,由于市场是劳动、产品、资本、资源等经济事物运动规律出生的地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须围绕经济规律而展开;第三,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经济规划”,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为何体现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了什么?笔者以为,就体现为科学发展观!这是因为市场是包括劳动、产品、资本、资源在内的各种经济事物、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出生的地方,因此,不管它是什么主义,也不管它是哪个国家,其经济社会要想得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但要对具象的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有所了解,更需要对具象经济事物运动规律的出生地的市场的运动规律、价值规律有所认识。
如此,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难道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本质就不能体现为科学发展观了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上述,笔者已经证明,市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显示出其价值属性,因为社会主义除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外,还能通过非资本的价值杠杆对消耗大、成本高和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反价值行为适时适地进行调整。
比如,对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换来的资本增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就属于应该限制的对象,因为上述增殖、增长、发展与可持续增殖、增长、发展矛盾,搞不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引起资本贬值、经济负增长和社会的倒退。为此,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就能够通过关闭如“五小企业”的方式进行经济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而这一点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很难做到。
“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主观价值不等于客观价值、微观价值不等于宏观价值、次要价值不等于主要价值,而作为一种特殊物质形式的价值,是个时时刻刻都需要“对称”的——表现为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的守恒、经济性量与经济能量的守恒,否则就会由于上述不守恒与不对称——非但创造不出主观价值、微观价值、次要价值,而且还会导致已形成价值形式的丢失!
如何实现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微观价值与宏观价值、次要价值与主要价值的对称、规范就显得非常必须与必须。笔者以为,人类的、生物的历史就写在了大自然这部史书的扉页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跨越的,也就更不要说人类、生物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要想得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不考虑与大自然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还将认识到与非生态关系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