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科学发展观模型的孕育
中国经济之所以有今日之辉煌,始于邓小平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它明确了社会主义既不属于资本主义,也不同属于共产主义,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它不但使中国成功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使聪明的中国人发现了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价值”的规律。“三个代表”思想重要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为“科学发展观”范畴的提出和“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
一、“后资本主义”准经济制度和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对称规律”的发现
在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模型”之前,我们不妨先讨论一下资本主义世界都发生了那些变化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通过实行市场经济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以外还证明了什么或者说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都发现了那些具有价值的规律!诚然,上述显然需要首先说清楚,因为所有的“模型”都是对客观规律揭示的结果,是对包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科学描述。
(一)经济危机的质变与“后资本主义”准经济制度的发现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波折和发生变革的同时,在社会主义的另一边的资本主义世界其实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已经被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取代。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的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在向人们在证明了什么!
1、经济危机被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取代趋势
在短缺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商品极度匮乏和科学技术的相对低下,就是把全社会的生产能力都调动起来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所以,在短缺经济时代爆发的必然是经济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虽然经济危机的爆发有时也是因金融方面的原因引起。当然,这不是说物资、商品匮乏就不能引发经济危机而是说不会引发因生产过剩而产生的金融危机。发生在“大恐慌”时代的经济危机便属于这种范畴。
可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使用,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马恩选集》第一卷,256页)。
然而,使资本所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过剩也会迅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更使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因生产过剩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不仅会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会发生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过剩危机不仅不使由于生产力提高造成的,也表现在社会购买力的相对不足上。于是,在对立与矛盾的条件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成为一种步骤。
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发生的事,可以说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那么,什么是金融危机?当然是因资本过剩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像经济危机的爆发一样,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不是偶然的。当传统产品生产已不能为投资者带来经济利益时,主动地将应该用于生产过剩产品的资本储备起来,并将它们投入到非生产金融领域便成为必然、无奈的选择,时机成熟时就会导致金融、能源危机。
造成资本闲置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在:第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资本的增殖速度越来越快;第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属于过剩产品;第三,资金结算速度在加快,使资本的使用量相对减少;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经济资源可以迅速转化为资本,也自然减少了资本的投入;第五,资本的大量闲置使闲置的资本有成为“亚金融资本”的可能。
4、取代资本经济的后资本主义准经济制度的发现
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资本积累到“过剩”程度时,资本决定经济的能力会削弱而出现“资本资源化”趋势。同时,比“资本资源化”趋势更可怕的另一种趋势是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所形成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于是,购买力自然成为决定生产能力的因素。购买力是什么?当然属于资源。这样,资本能否增殖就取决于资源能否让其增殖。
像自然经济被产品经济、产品经济被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被资本经济取代的道理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会有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经济制度来取代今天仍然起主导作用的资本经济制度。那么,取代资本经济制度的又是一种什么经济制度?毫无疑问,就是资源经济制度。什么是“资源经济”?当然是客观存在而又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且难以用仪器测量出来的由购买力资源决定经济发展的模式。
比如,社会购买力这种资源在没有兑现之前就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比如,人类社会究竟应该经历几种形态,在没有走过来之前,就属于无形资源范畴(意识形态);比如,包括价值规律在内的各种经济规律的运动程序就属于“无形资源”范畴;比如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与管理程序等也属于“无形资源”范畴。那么,笔者在这里为何要讨论这些问题?当然是因为它们对经济具有影响力!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上述这些资源对经济的影响力是资本的增殖能力无法抗衡或者说在资本增殖能力与资源影响力的对抗过程中,资本始终处于“下风”的状态。比如,若没有购买力就难以生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即便能生产出来,也会由于缺乏购买力而使资本发生贬值。再比如,不了解价值规律或违反经济规律,经济社会就别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而任何企业、“主义”也不能与规律来抗衡!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再强大,难道能与客观规律抗衡吗?规律是什么?当然属于“无形资源”范畴!诚然,能否按经济规律办事也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哪种社会制度的专利。那么,什么又属于“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当然是资源经济,主要表现为能否了解什么是经济规律和能否按经济规律办事。值得庆幸的是,市场、规划、计划经济均属于资源经济范畴!
(二)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对应关系”与“对称规律”的发现
中国的成功与中国成功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必然联系,否则谁能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人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谁能说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热爱劳动?如今,谁又能说,资本主义国家不实行市场经济?可在经济持续增长、增长率方面,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为何会出现负增长?
1、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对应关系”的发现
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何种社会制度更优越,一直是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政治家、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面对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滞后,一些资本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存在“缺陷”。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并非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缺陷”,而是由于那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究竟应该实行什么经济制度缺乏科学的认识造成的。
比如,“前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选择了本来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计划经济制度,其经济所以才没有发展起来,并不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存在所谓“缺陷”。另外,也不是所有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经济都那么发达。比如,菲律宾、印度、俄罗斯和非洲、海湾的一些本来实行和后来改成了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其经济未必就比中国好,有的还不如中国!
以上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展与社会制度的选择有一定的联系,但肯定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发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经过长期研究和观察发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否是对应。也就是说,选择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固然重要,但能选择一种与其社会制度、国情对应的经济制度更重要。当然,如选择了“落后的”经济制度,经济也发展不起来。
至少,中国的成功便有成功实行市场经济的原因。于是,一些政治家、经济学家开始审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否存在对称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分别是由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的,否则就会有“反作用”的存在。论中国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显然不及西方的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是,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增长率上来看,它们确实还不如中国。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没有联系,而恰恰说明了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对应关系”的重要,证明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存在本质、内在、必然联系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应难道就这么重要?是的,因为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应或者说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就像质能关系、性能关系的对称一样,是经济事物、物质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价值所在。
2、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对称规律”的发现
一个国家要想把经济搞上去,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不对称的结果就会出问题。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不管采取什么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总有一种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对应的,就是说有一种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关系;第二,不对称关系呈现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经济制度落后于社会制度;一种是经济制度越前于社会制度,但是均对经济发展不利。
用传统经济学上的说法,这是由于一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反之,落后的或先进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会制约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壮大;如果从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关系”的角度去认识,这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缺乏“对称关系”造成而无法形成“对称价值”也;反之,两种缺乏“对称关系”的制度会有“反对称价值”生成。
大家知道,从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关系”上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社会制度应该分别对应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制度;如果一定的经济制度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不对称或“对称关系”发生错位,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因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与一定的经济制度之间缺乏“对称价值”,而缺乏“对称价值”的国家经济当然发展不起来。
为此,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把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因“对应”而产生的“对称价值”称为“对称规律”。有时,也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把“对称价值”称为“对称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物质的运动规律均是价值属性的体现,是不能违反的,否则就会由于违反规律而失去价值。当然,这里讲的是“广义价值”。如此,自然也就说明,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狭义”的,并且是由“广义价值”衍生。
那么,“对称价值”的本质体现了什么?毫无疑问,就体现未“对称价值规律”。什么叫“对称价值规律”?当然是“一种社会制度与一种经济制度相对称,而存在‘对称关系’的经济增长最大、最快的规律”。诚然,须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如一个国家实行多种社会制度如“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时,不同的社会制度就需要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对称。以上,已被中国社会实践所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