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的争论来看,中国的改革遇到了问题,以至于要不要改革也成了话题。人们对于改革的种种争论表明,尽管我们实施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其实有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它。这真是一件可悲也很可惜的事情!笔者想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革的内涵是什么
本质上讲,改革是一个组织因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一种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并不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而是自古即有的事情。任何组织或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改革的过程。所以时下人们担心的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根本就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总书记和总理出来为要不要改革讲话,拿一个根本无需争论的问题来说事,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滑稽。
我们不可能不要改革,国家目前所处的内外环境不断地变化,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或是僵化。改革也不是中国的专利,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本身也是不断改革的结果。英国也在搞私有化运动,日本也在搞邮政改革,美国在911后对其国家安全体制的改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改革,等等。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怎么会有不改革的道理?!所以,在中国提出要不要改革的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种人把改革作为中国的专利了,而且作为近三十年的专利了,这种想法非常自大,也非常可笑!
事实上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改革,而是在于改革什么以及如何改革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改革的目标问题,后一个问题是改革的方式问题。这两个问题才是中国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我们只能反思改革,而不可能不要改革!我们反思改革,只能反思改革什么和如何改革!
二、改革为什么会越来越难
谁都承认现在的改革是越来越难搞,原因何在?为什么一开始的改革比较容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改革实质在改变。依笔者的观点,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体制松绑型改革,二是利益调整型改革。所谓体制松绑型改革,主要是解决原来体制中对个人或是组织的限制性规定,从不准做什么,到允许做什么,这样的改革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它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先得益,而不太会让另一部分人失去什么,也不太容易引起明显的利益冲突,在90年代初之前的改革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利益调整型改革,这类改革主要是针对现有利益格局的不合理而实施的,这种改革由于涉及相关利益群体,是一种有得有失的改革,而且有可能是一方的“多得”即意味着另一方的“多失”,因而难度特别大,也特别需要改革者的智慧和能力。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更多是利益调整型改革,当然其中也仍然具有松绑型改革的成分。这种改革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激烈冲突。
对于改革类型的这种转变,我们的改革者事实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仍然热衷于简单化的思考,通过制定一两个政策规定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通过系统地思考,统筹地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加上各级官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机制约束不够,社会监督不力,以至于越改越乱,越改越糟,陷入了改革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的怪圈中去。所以改革要想有成效,必须懂得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及如何调整这种利益关系!
三、改革的目标如何确定
这是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对改革目标的界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同样一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他们对同样一件事,是否存在问题或者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也会因此而不同。其次,由于我们的社会还缺乏一种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非常主观化和片面化,往往是改革者(主要是当权者)仅凭主观的认识来判断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针对性很差,很多情况下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群体的利益。再次,我们的社会是否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也直接关系到改革问题的界定。试想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如果并不能讲真话,又如何可以发现真正的问题呢?所有看到的东西,或是反映上来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情况,我们又如何据此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改革的目标呢?当然影响改革目标界定的因素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可以不客气地说,中国目前很多改革失败都是由于对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不清而造成的。教育改革的目标变成了单纯的国家少投入和增加教师们的收入,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只能说对某些人是对的,这就是不同群体对问题的认识问题。医疗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也被简单化了,其实医疗改革的目标涉及到政府(政府以可以分为中央、省、市县)、医院(医院又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医院)、医生(医生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群体)和患者(又可以分为富有的、贫穷的,工人和农民等等)之间的利益,如实复杂的利益关系,只被简单化为市场化或是减少投入。这样的改革怎能不败?!
事实上在一些局部范围内的改革也是如此,改革目标往往发生偏差。公用事业改革是如此,国企改革是如此,小到一个单位的某项改革莫不如此,等等。改革目标失去了正确的方向,造成改革在一开始就失去了正当性。前面的列举的三个原因能说明改革目标选择中的很多问题,如果三个原因综合起来再加上贪污腐败的问题,那就更找不到改革的头绪在哪里了。这样的改革怎么能成功,这样的改革怎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这样的改革不但不会解决原有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新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瞎改革!!因为改革的方向就不对。
四、如何有效地实施改革呢
改革的实施需要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监督程序,这是目前的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有章可循的问题,核心就是要做到科学和民主。
民主就是要求改革要有广泛的参与性,必须让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而且这种参与不能是形式上的参与。如果一项改革不能得到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同意,改革就不能推行。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逐步建立起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单纯凭几个精英分子制定的改革政策是很难兼顾各方利益的,也就难免不出问题。现在很多的改革,为什么一开始想象得很好,可是一改起来既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又带来很多的问题,原因也就在于此。说教育改革的时候,总是官员和教师们在说话,学生一方的话谁来说?说医疗改革,也是政府和医院在唱戏,患者的利益没有人说。谈农村问题的人,全部住在城里,全部在城里制定农村问题的改革方案,这样的改革能得到社会的拥护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改革成为少数人谋取特定群体利益的工具,而使得更多群体的利益被剥夺。
科学就是要求改革要有科学的方法。改革的目标如何定,改革的方案如何设计,改革的过程如何监督,改革的结果如何评估,等等。事实上目前的很多改革,仍然处于凭感觉改革的状态。这既和改革者的素质有关,也与我们的机制不健全有关。方案粗糙的改革,方式野蛮的改革,好大喜功的改革,不计后果的改革,不客气地说至今我们都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改革环境。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政府自身改革落后,在于行政管理模式落后,在于相应的且必要的政治体制改革落后。
由于政府是社会各项改革的推动者,政府自身的不改革也就自然成为各项改革难以成功的问题所在。就是说实施改革的改革者自身不完善,是很难实现一个理想的改革目标的。政府自身的改革,需要我们的执政党下决心来推动。这是不得不做的事,而且越早做越好。一个管理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的政府,是很难实现改革的伟大使命的,我们也很难要求他们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