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内心和谐关键在于干群关系的和谐


六中全会召开之前,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每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是否清正廉明的考验。对群众每逢佳节倍思“清”的呼声,各级干部不应等闲视之。

六中全会将重点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要着眼于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等一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对此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于胸。

 

因为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终极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全体公民的利益,因此,工作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现代民主政治需要透明的政府行为。同时还应注意民主权利的平等,干部只有改掉“抖威风”、“耍特权”、“摆架子”的陋习,群众才能改变见了干部唯唯诺诺、不敢正视的“弱势群体”的形象。而这些正初现和谐的干群关系的端倪。

 

党员干部是否清明,干群间“幸福和谐指数”应作为一个综合考量标准。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辖下居民生活是否幸福,应是考量其政绩的重要指标。只有让群众感觉满意幸福的干部,才算合格。

 

而要让群众满意,无疑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特别是要突出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 等问题。群众满意高于一切,党员干部一切活动,务必要当成群众满意工程来做。

 

要让群众满意,应切忌脱离群众,流于形式,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吸收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方法上要多多思考:有些问题如何才能真正让群众说了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尽快建立健全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和民意民情畅通表达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评判党员干部是否清正廉明的标尺。

 

同时,要和谐干群关系还应注意:窃以为一方面一些领导同志当大力褒奖重用像周国知、宋鱼水、任长霞、牛玉儒这样的好干部,并按照党纪国法,根据事实情节严厉惩治败坏共产党员形象的个人、个案;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谋群众之所求。惟此才能体民意、暖民心、察民情。才真正知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干部们应谨记,为民服务之心不容“停机”,希望六中全会能成为和谐干群关系的一个契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笔者以为,诚宜“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广开言路,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中来,干部能以平等的态度与民众沟通,了解人民之所需、所急、所盼、所怨,也使民众更多了解干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消除民众的不透明感和神秘感,始终将自己言行始终置于群众视线之下。如此不仅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也有助于干部行政工作的展开,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巩固。

 

若能如此,民复何虑?干部得到群众的真心爱戴和拥护,内心还能有不和谐之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