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这话好像不对头。
人之初,性本无,既无善,也无恶。人的善恶,是人类文化的赋予。有科学家作过实验,将初生婴儿,与猴一起饲养,结果人与猴无异。人降生于世后,在食物抚养的同时,文化也在抚养。文化让人在生长中,慢慢地有了善,同时也有了恶。善恶是共生的,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恶,也无所谓善。人类文化有着向善的趋向,使人性也有了向善的趋向。良好的文化,使人性通常是善大于恶。
无疑人的违法犯罪,是人性中恶的爆发。善占上风的时候,恶就被控制着,人就是一个好人。恶占上风的时候,善被淹没了,人就是一个坏人。所以文化教育的意义,就是能够让人的善性能发扬光大,牢牢地占领着人性中的主导地位,让恶没有兴风作浪之日。同时让人能够对善恶作出判断,作出向善避恶的选择。理想的状态是,人性中的恶永远被囚禁在善的笼子里。
面对犯罪猖狂的现实,善良的人们寄希望法治的同时,也渴望人性中能够没有恶,以为没有了恶就会充满着善,就不会去作恶犯罪,能够出现一个没有犯罪的大同社会。其实这只是空想而已。
英国当代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在名著《发条橙》中告诉人们,人性是由善恶相辅共生的,人性是由道德实体的尖锐对立维持的。如果人性中没有了恶也就无所谓善,就像天地中没有暗也就无所谓明。没有了恶就没有了对善恶的选择能力,人就成了没有了自由选择意志的玩具——发条橙。发条橙是作者用来象征外表像普通橙子,内部却是机械装置的玩具。作品探索的是道德选择和自由意志的基本问题,如果人被剥夺了道德选择能力,也就无法选择善而成为有道德的人,只能沦落为非人的“发条橙”。
作品描述了以杀人罪被判入狱14年的阿历克斯,被送到了政府为了快速改造罪犯而新建的医疗中心,进行具有科技创新的罪犯矫正疗法实验。他被注射某种药物后,被迫睁大眼睛观看令人发指的暴力电影和色情电影,使其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出对暴力和色情的恶心感。按照医生的话说,这种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健康人对可恶东西的反应是害怕和恶心的,这是健康的人类有机组织注视恶势力和破坏规则动作时的正常反应。这一点显然是成功的,阿历克斯被改造成了见暴力和色情就头痛和恶心的人,暴力和色情刺激带来的快感变成了恶心,他成了不能目睹暴力和不能实施暴力的人,成了一个没有了恶性的人。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生物基因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来改造人性的梦想也许并不遥远。但人难道是可以用科学技术来改造的吗?作者对其是持否定态度的,描写是嘲讽讥笑的。他发问:“难道一个人不能选择作恶,就必然从善吗?”
作品的最后部分,讲述了阿历克斯出狱回到社会后,从一个施暴者变成了一个受暴者,成了没有能力进入社会生存的牺牲品。曾经被他们暴打过的教授,招呼一群流浪的老汉把他痛打一顿,并抢走了他的东西。以前手下的小兄弟和斗殴过的小流氓,成了两名警察,把他带到郊外痛打了一顿。遭受过他们强暴的作家,利用他作为反对政府的工具,对他说,“他们已经把你变成了非人的东西,你再也没有选择的权力。你已经委身于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成了只行善的小机器。”面对暴力的无能为力,只能痛苦而徒劳地呼叫,“我已经遭到惩处了,我已经接受教训了”,最后也只能跳楼了事。可见,没有了人性中的恶,丧失了对道德善恶的选择权力,也就没有了一个人正常的生存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现代人在享受科学文明的同时,也产生出了对科学技术的顶礼膜拜。但应该告诫人们的是,决不能迷信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通过科学技术消除了人性中的恶,并非就有了人对善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