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倒闭了七家寿险公司,在我们最先接触的保险教科书中,“保险公司不会破产”的,但是处于最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寿险业,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了这个神话。其倒闭的主要原因,国内寿险界的专家分析得已经够深刻、够彻底的了。
第一大祸根是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带动着经济的虚假繁荣,一旦经济长期低迷,资金运用回报必然让投资者失去信心,而寿险业经营的就是诚信。在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繁荣时期,保险企业大量直接投资和参股日本企业,被投资企业又大量购买保险公司的保单,两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但在泡沫经济过后,这种良性循环被打破,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竞相削减保险计划,而保险公司面对保费的负增长,又不得不减持企业股份,从而导致企业保单的进一步减少,形成了恶性循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分红保险自2000年面世以来,才经历三年的风雨,红利分配已经整得各家公司焦头烂额, 7.8%的GDP增长速度之下的红利尚且如此让人担忧,花无百日红,一旦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趋缓,那红利还能分多少?在经济低迷的环境下,即使资本运营手段再高明,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6月24日,中国保险网有一则消息:“2002年,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39%,而在保险保障制度发达的国家,居民储蓄率普遍低于10%。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所做的居民储蓄动机问卷调查,在银行储蓄中,以养老、教育、防病、失业等为储蓄动机的比例达44.5%,且这一比例有逐步上升趋势。上述动机的储蓄是长期资金,在发达国家,通常是用于购买保险,而不是在银行存款。保险公司吸收的长期资金可以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按照资金匹配的原则配置到资本市场,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这种不切合国情的理想主义、无视投资风险的空想主义,现在却成为保险界理论的主流,同上世纪后二十年日本保险业的观点如出一辙,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二是低利率政策。低利率政策不只是日本一家,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个别国家的高利率是不正常的,而低利率则是拉动消费和投资的最厉害一招。如果寿险公司的销售主要是高利率保单的话,长期的低利率就是最大的杀手,这道理更简单。所以,《经济学家》将日本寿险公司在泡沫经济高涨期开出的高息保单称为“慢性毒药”。 15年前,当日本泡沫经济处于最高峰时,千代田生命以4%,最高甚至达6%的年利率吸引保户投资。没想到世事如棋,短短数年过后,日本经济竟会进入零利率时代。这几年,我国央行也多次以降低利率拉动消费,利率再次下调不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支付给顾客的利息可以同步降低,但寿险公司的保单回 报却是明明白白写在合同上的。
第三是金融环境的变化。随着保险监管的完善,寿险行业的信息批露将日益规范,一旦哪家公司经营不善,墙倒众人推。这一点,别说人家日本的保险公司,就看看沪深两市的垃圾股,有多少不是因为丑闻一夜之间从黄金变成垃圾的。保险市场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营业费用必然加大,给客户的回报自然也要互相攀比,那利润率又得下降,降到入不付出时,就离申请破产不远了。目前我国寿险业成本核算与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脱节,寿险公司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风险预警系统。所幸的是,我国保险监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到向偿付能力的监管转变,正在着手建立科学的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早期预警。
第四是政府爱得太深。日本战后采取的经济管理模式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强调政府对经济的指导和保护。在这一体制下,各保险公司处于严格的管制和保护之下,缺少经营自主权,保险商品没有特色,公司间的经营没有差异,形成全行业的同一化。这一方面导致即使是财务状况最为脆弱的保险人也能生存,削弱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便导致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就规模进行拼争,不计风险的销售的原因就在于此。 从这点上来看,又好像是针对中国保险业而写的。
以上这四点中,泡沫政策、低利率、金融环境的变化是个全球共性问题,不应该是造成日本民营寿险业地震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西欧和北美同样是人寿保险最为发达地区,却很少出现寿险公司破产的情况。
1998年前后,英国经历了一段低利率时期,寿险公司新投资收益率降到4%左右,与公司销售的长期传统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当局根据谨慎监管的原则,要求保险公司采用更加保守方法提取准备金,降低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美国寿险公司在80年代高利率环境下销售了一些高预定利率趸缴产品,但迅速被叫停。1990年美国市场利率逐步降低,对于一些资产负债管理较差的公司,出现了偿付能力危机。为保证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美国保险监管机关令他们增加资本金,或出售其业务。德国则更为谨慎,实行非常严格的监管政策,保险产品定价基础极为保守,保单预定利率通常是前十年内政府债券平均收益的60%,一般年收益率为3%。德国的寿险公司从未大量销售过高预定利率保单,因此没有发生过利差损。
如此看来,最主要的还是保险监管的问题,外因的变化都是意料之中的。只有对偿付能力监管到位,寿险公司才会把风险控制放在经营的首位,而不是不计成本盲目抢市场、争份额。也只有监管到位,保险公司才会花精力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业务科学管理能力、费用控制能力等。总体看来,出现过利差损的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而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公司很少出现利差损的情况。
论综合经济实力,日本强于中国;论从业人员素质,日本优于中国;论投资渠道,日本肯定多于中国,论监管力度,日本依然是高于中国。这几点估计不会引起争议。但日本的寿险公司几年之内,倒了七家。但也有人会说,全球那么多寿险公司,为何只见日本的频频倒闭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寿险公司相继破产,加剧了消费者的不安全心理。仅千代田生命破产后的10天内,协荣生命新增保单就已减半,被解除的保单却倍增,当拆的东墙补不了西墙,经营就难以维持。
手头又有一则消息:近期日本七大人寿保险公司宣布,由于投资收益受股价暴跌与低利率的影响以及客户的退保风潮,七大寿险公司上个会计年度(2002年度)的经营业绩继续恶化。在截止于2003年3月31日的上个会计年度内,七大寿险公司的利润下降了大约6.7%,利润总额从再上一会计年度的4982亿日元降到2002年度的4650日元(约合39亿美元)。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寿险公司,2002年投资环境不尽人意,分红很不理想,那各家公司的经营成果如何?不得而知。至少不像上面提到的日本寿险公司公布的那样透明。从这方面可以得出,日本寿险业信息公开程度绝对高于我们。媒体上常常提醒消费者,投保保险之前,最好选择一家形象良好、各方面均符合标准的保险公司,那何为标准?从各家公司自行印制的宣传材料看,都是国内最好的保险公司。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可是中国近二十来家保险公司,别说是消费者,连我们的监管人员也搞不清,哪家才是最可值得信赖的。
寿险业宣传存在着一个不良倾向,将寿险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割离出来。许多公司在投资类保险宣传中,常有类似这样的话:“银行利率太低,股市风险太大”等等,其实在欺骗不懂经济的人。寿险业的利润产生,除了死差、费差外,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利差了。而这利差更是建立在资金运用的基础上。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利率调整对寿险业的影响一样,宏观及微观经济因素对寿险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如通货膨胀时期、通货紧缩时期以及低利率环境等都对寿险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令人吃惊的是,寿险从业人员对于股市的低迷和银行利率的下调,表现出特别兴奋,因每次利率下调,都能刺激保险消费,产生购买热潮。可是他们并不晓得,银行存款的利率下调,带给寿险业资金运用绝不是什么利好消息,因为寿险业70%以上的资金仍是存放在银行里或购买各种债券。股市长期一蹶不振只会带来整个经济的不景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不是无知的话,只能说明寿险从业人员动机不正,根本没有考虑到稳健经营,而是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
所幸的是,人口仅1亿2千万的日本,形形色色的“互助保险”挑起了大梁,民营寿险公司虽有四十家之多,但所占市场份额只有10%左右。倒了七家,并没有引起社会太大的波动。试想一下,如果我国主要几家寿险公司只要有一家出现偿付危机,那会是什么结果?不敢想象。
在日本能发生,不见得在中国就一定不会发生。我们寿险现状和十多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寿险商品成本过高、资金运用手段单一、 资产收益没有保证,“利差损”严重、各保险公司为追求规模扩张而盲目竞争现象严重。人寿保险既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倒闭”二字断然不会专门垂青我们的邻居的。
从日本寿险公司倒闭中,我们该悟出点什么
评论
3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