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江虹

1995年毕业于新吉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1996年进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常州分公司,现任该公司办公室企划主管。长期从事寿险营销的管理、企划工作,2002年以来,在国家级报纸上发表保险论文、新闻稿近四十余篇。

企业年金,能否承受养老之重?




    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虽早已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但为了保证当期养老金给付,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一直并帐运行,统筹部分透支了个人账户资金,并未形成实际的基金积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近6000亿元。另据《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指出,到201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到2030年,这一比例升至24%;到2050年,将有近1亿的中国人口超过80岁。将这两条信息融合起来,那就是现在还年轻的我们,20年后靠谁来养活?未富先老,养老已经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于是,理论界有人搬出美国的...

Read more

寿险业:盲目的市场掠夺和必然的偿付危机


著名的营销战略家享德森说过,任何经营领域的优秀者都是市场的占有者,在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失败就是竞争的失败。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体系中,市场占有率是最核心最重要最敏感的经济变量之一,占有率高,则单位成本越低,投资回报率也越高;同时,获得了可观的市场占有率之后,就可以主导市场的发展进程,控制其步伐与节奏,从而最大限度的谋取高额利润。因此,夺取市场占有率的商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市场占有率几乎成了企业竞争力的代名词,更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 虽然市场占有率对于那些产品导向明显且技术相对成熟的产品来说,是企业竞争致胜的不二法门。但在市场的实际竞争中,有可能因为过度的竞争,营销费用...

Read more

存单式保险,是变味还是创新?


据《金陵晚报》报道,江苏市场上,近期多家寿险公司不约而同推出了号称“5年期有12%的固定收益、额外双倍的保险保障”的银行保险产品。五年期银行存款税后收益仅为11.16%,别说附加的双倍人身保障,光是这明摆着的固定回报,就够让人心动。所以说,某家公司在南京一周就销出了5000万元。 于是有业内专家开始跟风:“今年不少保险公司的银保产品都卖不动,而‘固定收益’无疑是针对分红误导推出的一着棋”从误导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以往在银保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分红概念过于模糊,留给销售人员许多想象的空间,往往就形成误导。 因此保底收益的银行保险,无疑封住了“误导”的口。 ...

Read more

从日本寿险公司倒闭中,我们该悟出点什么


1997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倒闭了七家寿险公司,在我们最先接触的保险教科书中,“保险公司不会破产”的,但是处于最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寿险业,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了这个神话。其倒闭的主要原因,国内寿险界的专家分析得已经够深刻、够彻底的了。 第一大祸根是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带动着经济的虚假繁荣,一旦经济长期低迷,资金运用回报必然让投资者失去信心,而寿险业经营的就是诚信。在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繁荣时期,保险企业大量直接投资和参股日本企业,被投资企业又大量购买保险公司的保单,两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但在泡沫经济过后,这种良性循环被打破,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竞相削减保险计...

Read more

尊敬的客户,我拿什么来保证您的权益?


尽管做了快十年的寿险管理人员,设计了无数的业务推动方案,主持了一年又一年的早会,目睹着数亿的保费流入公司,但是我没有销售几份保险单。这不是我对条款理解不透,不透的话,我能搞好业务推动么;也不是技巧不行,不行的话,多少个早会聆听精英们分享,背也背会了;也不是没有客户资源,一个人在社会上混,多少还是有几个知己的;更不是我理论水平不高,毕竟一年还在大大小小的刊物上发表几个豆腐块。可是每当公司在业务淡季或是业务高潮,给管理人员下达展业指标时,我除了自产自销,很少将保险销售给别人,连自家亲戚、最好的朋友也不敢介绍。 一是重大疾病保险心有余悸。条款上列举的那么多重大疾病,看起来...

Read more

吾不言:投资类保险卖想象?


投资类保险买什么?这是业务员在与客户面对面宣传时,常常自问自答的一句话。标准的回答是“传统保险买产品,分红保险买公司”,意思是哪个公司实力强,哪家公司回报高,就买哪家的,言外之意,当然是自家的公司实力最强,回报最高。反正也没有权威机构评比过,业务员吹吹也无妨。那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投资类保险卖什么?是保障,好像不是,许多分红保险就等于是银行存款,即使有一点点保障也是做做样子,为的是报批用的。是红利,是也不是,虽然红利是投资类保险最大的卖点,但是这几年的红利分配就是那个水平,太抬举了。 记得有个FLASH动画叫做“股民老张”,中间就有一句台词:“公司不仅卖业绩,还能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