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陵晚报》报道,江苏市场上,近期多家寿险公司不约而同推出了号称“5年期有12%的固定收益、额外双倍的保险保障”的银行保险产品。五年期银行存款税后收益仅为11.16%,别说附加的双倍人身保障,光是这明摆着的固定回报,就够让人心动。所以说,某家公司在南京一周就销出了5000万元。
于是有业内专家开始跟风:“今年不少保险公司的银保产品都卖不动,而‘固定收益’无疑是针对分红误导推出的一着棋”从误导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以往在银保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分红概念过于模糊,留给销售人员许多想象的空间,往往就形成误导。 因此保底收益的银行保险,无疑封住了“误导”的口。
不过,我还是被这个产品搞糊涂了。是银行存款还是保险?很显然,存款的功能已远大于保险,是在公开叫卖存单。2003年,寿险公司的新单保费中,投资类保险业务占到60%以上,这些投资类产品中,毕竟还有一部分的保障功能。可现在,某些保险公司干脆赤膊上阵,不顾资本市场的低迷,强行进入投资领域中取利,卖起五年期存单来,这算哪门子的事?
12%的回报率,再加上给银行的手续费1%-2%,销售人员的工资1%,还有杂七杂八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这类产品费用率起码在15%以上。五年均摊一下,每年达到3%。那保险公司能保证资金运用回报率在3%以上么?谁敢保证的话,就看看这几年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回报率。2001年、2002年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率分别是4.3%、3.14%,到2003年已降至偿付率监管要求收益率底限之下的3%,仅为2.68%。从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看,趋势更是堪忧。上半年保险公司累计投资封闭式基金达500亿元,而同期封闭式基金平均下跌10%,保险公司累计亏损50亿元。50个亿,相当于把保险业的资金运用回报率拉下了0.46个百分点。
银行、证券、保险,现代金融体系的三驾马车,功能各不相同。如果说银行业提供的货币流通的平台,证券业是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那保险业的首要功能就是风险补偿。所以说, 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应该是那些只有损失而无任何获利可能的纯粹风险,而且出现的概率经过统计是可以掌握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风险。象投资风险不属于纯粹风险,所以不在保险公司的承保范畴内。保险业经营的技术支持是精算,从理论上讲,只要按精算的结果去设计险种,保险公司是不会亏损的。那某些公司出台这类存单产品,有没有经过精算?肯定没有。资本市场的风险是任何专家也精算不出来的。
这几年,保险业一直在叫“吃不饱”,万余亿的资金无处可投已经成了保险公司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保险资金如果不能得到保值升值,保险公司的利润就得不到保证,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其实,不仅仅是保险业的资金过剩,银行业也面临更大的资金运用压力。保险业的资金50%以上存在银行,那还能期望这协议存款利率能有多高?所以说,以高于银行利率和国债利率来吸储,吸来的资金又必须再以协议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这资金能实现增值么?不能不让人怀疑某些保险公司的动机。
受资本市场的影响,这几年投资类保险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分红回报率每况愈下。一些眼光长远的寿险公司,已经在调整经营思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传统的保障型险种上。术业有专攻,如果说,保险业不在自己专营的保险业务上获取利润,非要到投资领域与其他投资主体抢饭吃,能抢得过人家么?这种五年期存单类保险,绝对不是创新,而是比投资类保险有过之而无不及,投资风险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这简直是拿自己的性命在资本市场上下赌注。1997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倒闭了七家寿险公司,还不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么?保险公司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幡然醒悟”呢?
存单式保险,是变味还是创新?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