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董洪

    董洪被学术界公认为是“黑箱考古”理论的创始人1992年因破译河西“金马张”是铜奔马设计大师张江之谜而一举驰名海内外。1995年破译贵州悬赏百万的“红崖天书”,新华社记者为此发表了《汉字是人类最早文字》的特稿,在台湾等地引起轰动。他先后在《社会科学报》、《河西学院学报》、《甘肃社会科学》、《飞碟探索》等报刊发表过论文多篇,新华社曾两度向全国50余家晚报发通稿予以报道,并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瞭望》(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侨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中央电台、贵州卫视台、《甘肃日报》等60余家报刊、电台、电视、网站大力宣传。
    董洪现为民盟盟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届甘肃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任首届“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校园文艺作品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2005年,董洪和王登友联袂创作出了反映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甘肃第一部长篇电视小说《雪域天骄——凉州会盟演义》,得到了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专家的高度称赞,《光明日报》、《华声报》、《京华时报》、《解放日报》、《甘肃日报》、《科技日报》等50余家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佳评如潮,目前已被誉为是“凉州兵团”在甘肃文坛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和“甘肃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前沿地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一封信


关于财政部建议《雪域天骄》电视剧摄制经费列入

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

      

 

 

中共中央书记处刘云山书记:

2008428,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财政厅向贵部转报了中共白银市委宣传部、白银市财政局关于申请解决40集电视剧<雪域天骄>改编摄制及剧中景点“华藏影视城”建设专项经费的报告》(市财行发[2008]7)。

55,贵部文艺局的徐扬同志答复:“局里签署的初步意见是:由财政部阅处...

Read more

从一个记者的悲惨遭遇看甘肃之现状


按语:从一个记者的遭遇看甘肃之现状

 

14年前发生于的武威至兰州的一次无效调动,使一名党群系统的民盟盟员进退维谷,有的世俗小人至今还攻击那位新闻工作者是黑人黑户。提倡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甘肃省乡企局仍在踢皮球游戏,耽误了一个记者的大好青春,受害者踏上了漫长的上访之路,至今没有解决工作问题,难道真是“神州有清官,甘肃无青天”吗?2006年底,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同志在“全省宣传工作会议&r...

Read more

铜奔马为西峡人张江所造


  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肃省武威县金羊公社新鲜大队农民,在雷台村开挖战备地
道时,挖到一座汉代古墓。在众多引人入胜的出土文物中,最独特、最具文史价值、最为世人惊叹的就是凌空腾飞,一只脚踏着一只正在奋飞的鸟雀的铜奔马。史学界十分重视,竟相研究,仅命名就有“马踏龙雀”“奔马猎猗”“飞马奔雀”等十数种,各执一词,争论不已。

  1983年经国家旅游局研究,“马超龙雀”这一稀世珍宝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华艺术瑰宝的总代表,确实令我们兴奋而骄傲!

  但是,在铜奔马出...

Read more

铜奔马考古新发现的驳歪——答甘肃省博物馆祝中熹同志


  偶读8月6日、13日《甘肃日报·社会周刊》连载的文章《铜奔马“考古新发现”的驳正》,不禁使人万分惊谔:驳文作者手笔粗狂,竟敢篡改历史,为己所用?有些地方甚至道听途说,信口雌黄!驳论大作居然无的放矢,试问:这究竟是在“驳正”还是“驳歪”呢?稍备写作常识的人都知道一条铁的规律,撰写驳论文章必须吃透对方的论点、论据及论证过程,否将会断章取义,炮制出文革式的大批判文章,这在逻辑学上称作“诡辩术”。

  众所周知,记者在撰写报道时有取舍材料的二度构思自由,新闻的内容是由它短小精悍...

Read more

系统论揭开武威雷台汉墓之谜--中国旅游标志“飞马奔雀”设计大师的破译


  (本文系1992年首届中国丝路节“国际丝路研讨会”公布交流论文)

  前       言

  1969年9月10日,甘肃省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第13生产队的社员在县城北郊区二里处的“雷台祖”下挖战务地道时,发现了一个“汉代地下博物馆”,墓主人是谁呢?出土精致铜器数量之多为全国所罕起见,39匹铜车马仪伏队中有匹“飞马奔雀”的非凡造型堪称“世界艺术品中的最高峰”伟大的设计师是谁呢?24年发来一直是...

Read more

龙雀棒杀天马———与“秦公”邵如林 的“一家之言”商榷


  在“七一”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笔者在《兰州晨报》上拜读到“秦公”的大作《漏洞百出的简封——驳某君与他的发现》,后查明该文系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经理办公室的摄影爱好者邵如林盗用北京著名考古鉴定专家秦公大名而发表,因其中“某君”专指敝人,所以“如骨哽喉,不吐不快”。

  97年8月祝中熹先生在没有阅读笔者于92年9月在“首届国际丝路研讨会”上公布交流的《系统论揭天武威雷台汉墓之谜——中国旅游标志“飞马奔雀...

Read more

棒杀天马的粥马温——驳斥甘肃省博物馆李永平的谰言


  30年代,鲁迅先生对青年成长过程中常遭“捧杀”与“棒杀”的不正常现象作了深刻的剖析。“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时过70年之后,西部大地上又出现了学术界的刀光剑影。“粥马温”李永平出于心虚,化名“李绛”在《兰州晨报》上发表了《研究,而不应炒作一一-对铜奔马研究中不良文风的批评》一稿,文中混淆概念,乱扣帽子,图解政治,活脱脱一个文革“红炮手”出土。

  李永平是新闻学的弱智儿,他混淆“宣传”和“炒作&rd...

Read more

《兰州晨报》是“垃圾桶”吗?——“小狂人”叶舟反问董洪如是说


  编者按语:

  2004年是铜奔马出土35周年,借此纪念之际,甘肃天马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董洪先生公布6年前的一桩冤案真相,揭露《兰州晨报》招聘主任叶舟借“采访”为名,派记者恐吓案件的关键证人、原甘肃省邮电管理局张玲,导致其反复无常……兰州市城关法院白银路法庭某女审判长卑鄙地涂改张玲证词,偏袒开脱被告,兰州市中级法院民事庭却故意维持错判。《兰州晨报》代理诉讼人、招聘记者廖明是张玲证词的旁听见证者,却毫无职业道德连连撰文攻击原告董洪。败诉学者因遭妒贤嫉能者邵如林诽谤侮辱而鸣冤叫屈,欲借法律的力量伸张正义,却被兰州新闻界一些不明真相...

Read more

国术拳击赛——青年学者董洪对李鼎文教授


  “国术对拳击”在体育界纯属茶余饭后的笑料,但在中国考古界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青年学者手摇“系统论”的风车,精瘦教授甩着国粹“考据学”的神鞭,双方鏖战千年,赛场上狼烟四起,为史界所罕见。

  1992年,刚满30岁的青年学者董洪和年高76岁的中文教授李鼎文都非常自信地步入赛场,他们俩也是出生在丝路古镇武威的同乡。始作俑者董洪于1991年底向新闻界公布了破译国家旅游标志“飞马奔雀”(俗称“铜奔马”)设计大师张江之谜的重大社科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瞭望》(...

Read more

“马超龙雀”之迷一解 (报告文学)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自古就以"人烟扑地桑拓稠"闻名丝绸古道的武威,被列入全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此,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武威,历史悠久,名胜繁多,高入云霄的罗什寺塔,雄伟壮观的钟鼓楼,气势恢宏的文庙,古迹珍品西夏碑,河西名刹海藏寺……都令游人赞叹不已。更令人神往的是座落于城北隅的雷台。这座宋元时祭祀雷神的土台,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台上殿宇巍峨,台下是一座东汉早期的大型砖室墓,被誉为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驰名中外的中国旅游标志一一"马超龙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