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育女防备老”,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要孩子内心驱动力。法律也赡养老人就是遗弃罪。从底层社会到上层建筑,都把养老当成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但不是没有质疑声: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这句话,提出了把养与孝、物质与精神相分离。传统文化中把孝顺当成养老与听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几千年小农经济,家庭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生产单位、分配单位,家庭所得的利润除交了皇粮之外,都归家庭所有。子女养老其实是用家庭财产养老,子承父业其实是听话继承祖业。可是,社会发展到了现代社会,老人究竟该谁养,真正的孝是什么样的?近期由工人出版社发行的长篇小说《苍茫》,提出了另...
作者文章归档:谷文峰

任副乡长、乡镇党委书记
问题讨论:公司的钱是老板的吗?
我们头脑里有个固化的概念:私有企业的钱就是老板的,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谁也干涉不了,公司财产与家产一样,可以买房、送礼、请客吃饭等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近期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苍茫》,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主人公刘记安的认识对吗?欢迎专家学者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将案例摘引如下:
刘记安刚进公司时,与妻子关系正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业发展上。当时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民营企业是私人的,岳父开办的公司当然是岳父的,自己干好份内的事,当好赚钱工具,人家吃肉,自己可以喝口汤。后来听到的一件事,彻底颠覆了他对非公企业的认识。
那是2...
悲情的疑问
悲情的疑问
公元2013年5月28日,与往常一样,还是一个平淡的日子。不过,当时钟指向晚上九点的时候,这个日子永久固化到了文兴国的脑海里。
那天下午,不是春风和煦、风和日丽,也没有大风骤起、小雨淅沥。望着窗外,阴沉沉、灰蒙蒙的,似雾非雾,似云非云,雾霾遮住了阳光,只见天、地、人一样灰色。处于看不清你我的世界里,自然会暗涌落寞和郁闷的情绪。
兴国坐在办公室,正为是否辞去经济学院院长职务心烦。一把交椅总是让人惦记,看客心中觊觎,坐者忐忑不安。如果不辞职,和院书记又合不来,他们一派的势力不弱,天天折腾点儿事,争来吵去,再干下去属于找不自在。
兴国正在努力说服自己...
信仰缺失后的迷茫
这些事,兴国即使不读日记,也是清楚的。学校南边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幽静,带着田园气息。这条小河后来成为文革与兴国经常漫步的地方,也倾听着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忧虑。如今再搜寻小河的记忆,会有更多的感慨,似乎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兴国在访谈记事本里写下了醒世恒言:
一种社会意识毁灭的前兆,先是人们迷茫,不分是非黑白。八十年代末,各种思潮萌动,人们的心灵开始躁动,理论界有一种暗流鼓吹西化,攻击“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我为人人”是违背人性的。当时上面已经批判这种“自由化”,可批判并没有阻止住&ld...
自己才是上帝
记安的这些过往经历已经沉睡,在山村的夜晚再次被唤醒。兴国今天再回忆这些,却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记事本上写下了深夜的感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改革的浪潮开始冲破按户籍居住和按计划就业的限制,政策允许居民自由迁徙,个体经营呈现燎原之势。在物质匮乏时代,简单的小作坊生产就能创造财富,知识也就无足轻重,没人在乎高科技低科技,能赚钱就行。就收入而论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以经济收益为中心驱赶着科技创新,知识无用论再次在社会上弥漫。
这股风影响着普通人家对上学的态度。农村人最讲实惠,既然读书花了钱还买不到工作就不再读书了。而师弟没有随波逐流,根据社会和时代最本质的要求,走“本领社...
植入的梦想
兴国隐约感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时代能塑造人,也能改变人,甚至能催毁一个民族的传统。有感而发,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人在社会潮流中的渺小和无奈。
人与社会的关系,犹如花木之于自然,无不有“季节效应”。
少年如春生。那时文革赶上了树立社会新风气,春风吹拂着天地,学雷锋让人情不自禁对困难群体伸出援助之手,决不会讨论“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问题,集体主义精神自然会植入心中。
青年如夏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似阳光,照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路途,家国天下的社会价值观似水分,浇灌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样的...
心田里的种子
兴国听着母亲自责“没有本事才让老大受罪”的话,感到过去的争论真是幼稚可笑。还用争论吗?谁不懂得拔苗助长与浇水施肥的道理。只是面对自己的时候,毫无道理可言了。贫困时拼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富裕时想着能给孩子积攒上几辈子用不完的财富。如果有可能,就想把整个世界留给孩子。人人都这样做,成为了社会风气,你不去做吗?想到这,兴国在访谈记事本上写道:
中国人对孩子实施“影子教育”:父母的影子有多长,孩子就能站多高。富人家的孩子,活在父辈尊贵的影子里,子承父业、守住家业,靠着祖上当人上人。社会底层人的父母,想的只是生儿育女防备老,没有庇护子女成长成才的条...
活着并不简单
夜虽已深,兴国仍翻着师弟留下的日记,想着白天与母亲的谈话,回忆着师弟艰难的求生经历。兴国一直在思索着,为啥生存危机会成为师弟的心结,为啥悲催会成为他命运的主旋律,怎样避免这种悲催发生在别人身上呢?临熄灯前,兴国很沉重地在记事本上写下了“基本生存平等论”。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是祖先留给每个人的。要解决每个中国人的生存问题,事关人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基本生存需求,在资源分配使用上应该平等。有钱人也不能任意买到别人依赖生存的资源。社会需要激励,多挣钱可以享有更多的奢侈品,坐高档车,买名牌服装,戴珠宝玉佩,体现你的价值,但在基本生存资源享用上必须平等。
为此,政府...
一封终于公开的遗书
那还是十年前的事。在我非常熟悉的地方,一位如日中天的企业总经理自杀了,引起当地强烈的关注,各种言论尘嚣。
这个人曾经与我关系很密切,也是我敬佩的大才子,自然有更多关注。后来,我通过公安部门的朋友获得了一份类似遗书的复印件。初读感觉“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无论多么不理解遗书者,因涉及私密,不敢轻易示人求教。而今历时已久,遗书者也早被人忘却,不会联想到这是谁谁了,可以将其中内容公开了,现摘录如下:
在人生无望时,就想写点儿东西。写给谁呢?家人、朋友、同事,有谁能懂我呢。人们都嘲笑我是个理想主义疯子。那就把这些文字当成对自己生命的一个交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