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育女防备老”,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要孩子内心驱动力。法律也赡养老人就是遗弃罪。从底层社会到上层建筑,都把养老当成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但不是没有质疑声: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这句话,提出了把养与孝、物质与精神相分离。传统文化中把孝顺当成养老与听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几千年小农经济,家庭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生产单位、分配单位,家庭所得的利润除交了皇粮之外,都归家庭所有。子女养老其实是用家庭财产养老,子承父业其实是听话继承祖业。可是,社会发展到了现代社会,老人究竟该谁养,真正的孝是什么样的?近期由工人出版社发行的长篇小说《苍茫》,提出了另类观点,下面摘录一段,以飨读者,也请专家学者们参与评论,以正视听。
在岳父岳母家过得不开心,本应在自己亲人那里得到点安慰,可寒冬时节,哪里不吹冷风呢。
刘记安小时候已经感受到了家庭的寒意。在他生活的村庄,把结婚称为成家。当时他怎么都想不明白,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家庭是一家人的事,结婚与成家怎么会联在一起呢?
这是一个地方婚姻观的岁月积淀:结婚不是与某个人结婚,而是与其社会关系结婚,纯粹两个人的婚姻根本不存在!无论用爱情结晶把婚姻粉饰得多么冠冕堂皇,其实质无非是因两个人组成更大的生活共同体而已。当地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俩人之间会有多少事,吵架还不都因为家里的事。他平常看到村里今天这家吵架,明天那家打架,不是婆媳矛盾,就是妯娌不合。现在该轮着他了。
妻子子菡成长的家庭环境,不自觉让她染上了富裕阶层意识。结婚后,因为农村没有暖气太冷,环境又脏,“公主”肯定受不了,所以子菡从不到丈夫家过年,都是刘记安自己单独回家过年,这让刘记安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愧对母亲。事大事小,凭人看的。在一起过年只是形式,将此当回事了,夫妻关系也就摊上事了。
刘记安当了上门女婿后,对家庭的情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复杂起来。刘记安原来的日记,把母亲描写成一个劳动模范,但情感并不深。后来在岳父家感受不到亲情,在母亲那边就有了更多的期盼。他的渴望像一般人一样,过着亲人在一起热热乎乎的日子,可出身的背景和婚姻的苦楚在他内心里发酵,生成令人窒息的一氧化碳,能防着不着火已经是最好的结局,家庭温馨只能是梦想。
1996年,刘记安的弟弟刚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按照惯例,全家一起吃顿团圆饭。子菡照旧缺席,剩下的都是自己人,这次的年饭也吃得不欢而散,让刘记安终生后悔。
首先在饭桌上发难的是他母亲。她抱怨说:“我养你们三个,错在供养你们上了大学,都出去了,家里没人了。如果你们还在农村,我也有个依靠。”母亲长期寂寞,借过年埋怨几句也就应该的。
刘记安当时多心了。他知道,母亲不能跟着到城市一块生活,他作为老大是有责任的。城乡长期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母亲在农村不习惯经常洗澡,给她说了,脾气又倔,就是不洗,人家会接受那种气味,岳父岳母妻子不可能同意让母亲住到他们家。弟弟还没有成家,妹妹还在读书,全家人天各一方,让母亲孤单地生活在农村,心里不是滋味。
母亲发的几句牢骚,正好触及到了刘记安心中的痛处。如果他出身在一个好的家境,会有这样的婚姻?会有这样的生活?小时候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独自一个走出去了,在外面多不容易谁知道,特别是内心的孤独谁能体会到呢。现在奋斗出了眉目,却不能给母亲一个天伦之乐,自己心里也难过,憋屈着向谁说呢,只能打掉牙咽到肚里。母亲把话赶到这了,刘记安也顺着母亲的话脱口说了一些牢骚话。
“小时候,我挣的工分足够养活自己了。上了大学,虽然国家发了补助,只够吃饭的,穿衣服得靠勤工俭学挣钱。结婚时,谁管过,更不用说花家里一分钱了。这么多年,完全靠自己的打拚。我不缺你们吃喝,生病了花多少钱,都是我出的。在农村,有病能看得起吗?我不孝?我没有尽到责任吗?”
这些话不是抱怨,也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压抑心中已久的委屈大倾吐。不过,等这些话一出口,刘记安就后悔了,但覆水难收。
他母亲是一个要强的人,哪听得这样的话。这不是抱怨老人没有本事吗?她忍不下去,愤怒地离开了宴席,不知去向。
刘记安也知道,按照传统观念,母亲老了,应该守在她身边听侯召唤,给她老人家端吃端喝。如果老人能够挣一个大的家业,不需要子女为生存而奋斗,自然天天守在家里侍候着都行。可是现代的子女,为了生存在外苦苦拼搏,“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的呼唤!怪谁呢?
这件事对刘记安心灵触动很大,当天晚上他在日记是写道: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孝与不孝,看有没有这份心,而不是论行动上做到什么程度。
孝敬与养老本是两个概念。现在农村的一些老人还坚守着传统的养老观,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年龄大了,就得由子女侍候,给她安排一个月几千元的高档养老院都不去。可是,在竞争社会里年轻人生存压力很大,不去打拼,如何生存?新时代的孝,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呢?
说刘记安不孝,还真是冤枉他了。他心中一直惦念着母亲,想方设法让母亲接到身边,只是中间出了岔子。
这个岔子就是睿敏向他借房的事。刘记安背着妻子家里买了一套房子,本是打算接母亲去住的。虽然自己不能每天照顾母亲,可以找个保姆,离得近了,抽时间可以经常去看看母亲,也让母亲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事也凑巧,正好那时睿敏很难为情地找到刘记安,说她父母没有人管,只好跟着她一起生活,想让刘记安借给她一套房子住。本来刘记安很为难,就想先问明了情况,找个借口婉言回绝。
刘记安问,老人在农村住的也宽敞,还有兄弟三人照顾,不比你一人扛起这个负担强。
睿敏听到这,含着眼泪说:“别提了,家里还有三个兄弟,只有我一人考学进了城。本来父母住在弟弟家,可春节回去一看,父母年龄大了,生活很难自理,兄弟们都为了生计在外面打工回不了家,这样母亲吃饭是饥一顿饱一顿,饿得看着不像人样了。你想,连我这个大学毕业生在城里有正式工作的人还没有住房,农民工会买得起住房吗?都在为生活奔波,谁都不容易呀!没有办法,得想办法让父母接过来跟我一起住。可我目前只租了两室一厅的房子,所谓厅也只能放下餐桌,老公和我占一间房子,儿子正是考学的关键时候,不能再放床了。如果租大一点的房子,靠自己工资真的付不起,又确实需要一套房子。没有办法了才向你张口。”
听到这,刘记安眼睛湿润了,顿时感觉自己是幸运的。儿时经常看到本村普遍存在的因为赡养老人兄弟之间发生矛盾。兄弟分家后,老人由各家轮着管饭,像要饭似的。村里议论最多的也是谁不孝顺。现在他成为有钱人,房子不成问题,只是怕妻子不高兴,一直没有敢接母亲。睿敏不一样,她能够负担起养老的重任吗?人活着都不容易,又与睿敏是多年的好朋友,就答应把房子先给睿敏住了。
天下哪个子女不挂念自己的父母。每个人条件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尽起养老义务各有难处。他家的事、睿敏家的事,让他有了更多的感慨。有几篇日记里的几段话很能反映他的心情。
●过去农村父母,“生儿育女防备老”,为了养老而生孩子,却不管能否给子女应有的成长条件和环境,有没有能力去抚养。看来中国人生孩子的目的也不纯粹,原来还是为了自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老送终,是最基本的做法。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何况万物灵长之人类乎?这是小农经济时代的观念。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核算单位,除交皇粮外,所有收入都归了家庭,自然应该以家庭养老为主。现在已经到了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家庭成员成了社会人,创造的利税归了社会,养老自然需要社会来承担。
时代呼唤家庭养老模式改革,决不能把本应社会承担的养老责任转嫁给家庭。现在已经开始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才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对父母和子女的照顾义务,要走社会化的道路,延伸家庭的手臂;要在孝而不顺的原则下,用心用感情履行个人对长辈和晚辈应尽的义务。
●人们知道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却没有问一下这种美德是怎么形成的。中国人承担了太多的家庭义务,但凡有责任心的人,不去拼搏挣钱,能行吗?几千年的苦苦劳作,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为民族的品质吗?逼出来的勤劳,与人性中喜欢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啊!人立地天地之间,为了家人是第一要务,哪还有自己呀?原来生生死死,只是为了一代一代活下去、传下去。这就是普通中国人的命!
——摘自谷文峰著的长篇小说《苍茫》第十六章“海湾里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