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边芹

边芹,旅法女作家,作品《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带我去巴黎》。主要译著包括《直布罗陀水手》和《广岛之恋》等。在《文汇报》副刊《笔会》撰写专栏“左岸碎语”。也常撰写影评。

文明的贩卖审美


  我几天前闲走奥弗利大街,经过卢浮宫,看到它的邻居装饰艺术博物馆正在办伊斯兰艺术珍品展,便进去转了几小时。

  三千多件展品一件件看下来,最大的感触是伊斯兰审美对西方19世纪末装饰艺术之“文艺复兴”的潜在影响。艺术匠人们“偷窃”审美细节的本领是惊人的。而这批展品恰恰就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几十年,从被西方打败的伊斯兰世界搜刮来的。帝国崩溃之时,财富会像水龙头一样往外流,乱世的劫掠是最一本万利的。

  所以19世纪伦敦、巴黎有了越来越庞大的东方艺术品市场,剩下的世界的庙宇墓穴就成了聚宝盆,这边有商人要,那边就有家贼盗,有时家...

Read more

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晚春经宁数日,偷得一个下午去雨花台。行至后山景区,见杨邦义剖心处,四围春色浓浓,万籁俱寂,人踪罕至,似乎只有花香草熏徘徊不去、犹忆故人。风雨合谋已将石碑洗刷成灰黑一块,斑驳不清的石面映显了时间追逼中的挣扎和无奈。有几人还记得杨邦义和他那颗心?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建康府通判杨邦义在国破主逃之际,誓不降金,被金将兀术剖腹掏心,罹难于雨花台东岗,逝时44岁。乾隆年为杨邦义那颗心追加过一块碑,其后就没人立碑了,再无文人为悲愤了九百年的铁心孤魂题诗做赋,碑有何用。只有城建改造被迫迁址留下的石刻记录,我站的地方也已非当年剖心处。

  能为那颗心吟诗赋词的聪明脑瓜不是投考托福就是苦念...

Read more

背叛者的幻觉:被劫持的道义权


  不少人说我过于悲观,我时常听到这话,他们几乎同意我说的一切,唯独不认同我的悲观。他们说1840年以来,这已经是最好的年头。的确,与军事上无还手之力、国家主权不保、连外交层面的尊严都没有、战争加饥荒的乱世比,说今天是“太平盛世”并非谎言。何况庙堂主事不以此鼓励士气,何以为继?既然事情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悲观岂不是杞人忧天?你究竟嗅到了什么焦糊味以致对整锅粥感到回天乏术?

  那就来看看我们究竟落到了哪一步?仔细想想,军事上守土保权、外交层面的尊严是1978年以后得来的?还是1949年?如果承认是1949年就得来了,那么1978年以后的全部努力应是借助&ldq...

Read more

被搭建的道德制高点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测试一国国民的潜意识被操纵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那些背弃祖国的人是否被赋予了道德优越感。自古弃国者都是夹着尾巴作人的,这个道德天平如果被翻倒,亡国的最后冲刺已经开始。”那么这个国家究竟落到了哪一步?

  自我开始有悖主流思想作文,便一头撞上一道墙。有一道“凡事将西方往好里想将自己往坏里想”的坚固之墙,竖在世上任何一个文明、一个国度、一个民族都不会架设的地方。我意识到这个国家已陷入可怕的精神分裂是近年的事,主要是没有想到堕落得如此之快、之深、之没有底线。这个世界再标榜“自由&rdqu...

Read more

独立知识分子与伪善帝国


  独立知识分子与伪善帝国

  中华文明被价值神话斩断

  有一些名词本身便有蛊惑人心的作用,被大张旗鼓地传播以后,就更是从神话蜕变成宗教。既然是宗教,没理可讲,也无须真实,大家闭起眼睛膜拜就是了。

  西方近现代出现的“独立知识分子”,即所谓“不仰权贵鼻息的”、“有独立意识和存在”、“对政权起监督作用”、“民主的基石和保障”等代表一系列现代价值观的精英群体,是上述神话和宗教的起因。

  很久以来我们就相信了这些奇迹般美好的价值观,而既看不清实际...

Read more

被制造的认同与背弃


  发现人的目光可以完全被锻造,并且目光被颠倒的人自身丝毫意识不到,是源于一桩小事。那年在巴黎凡尔赛门的一个展会上,我遇到来自德国的一位华商,浙江青田人,生意做得相当大,雇了好几个工,都是大陆过去的年轻人。其中一位金融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与我搭起话来。得悉小伙子的专业和文凭,见他做着高中文凭都不需要的活,我便问他为什么。他说毕业后想留在德国,但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将就这份活。说着背对老板,脸上露出不屑的表情。以下是他的话:“中国人哪像德国人,德国人要雇我,都是按规定来的,雇了就会给我研究生的工资。”言下之意华裔德商没按金融专业硕士生的工资标准雇佣他,所以给他口饭...

Read more

被策划的中国文艺


  (如果不是被拉入或自愿投入这条“生产线”,作为创作个体,喜揭黑暗爱曝丑陋本无可指责,文艺这盘菜什么口胃没有呢?一国的文艺版图有一点黑色异色不过是丰富了颜色。问题在于,凡是西方视为敌人或对手的国度,被引荐的产品标准就是一个:直接或间接地维持“道德卑贱”感的作品。为此并不需要整部作品以此为主题,那样就让人一目了然了,所有的操纵都来自细节,被挑中的也正是细节,只有细节可以潜移默化、在不宣告中进入人的潜意识。赋予细节如此作用的关键手法是长年有意识地接力,在各种主题、各类故事、各个作者的“丰富”外表下,是同类细节悄无声息、...

Read more

“以邻为壑”捆绑下的西方


  这些年每到岁末的最后两个月,攻打中国商品的战役便进入一年一度的高潮,因为圣诞大购物的时间到了。耳朵已磨出茧子来的受众再度被传媒“集训”两个月,观摩他们导演的“中国造悲剧”。

  然而每一年却并没有新的情节,只是旧戏反复上演。每次开演都有一出个体“悲剧”拉开序幕:不是一位坐中国造沙发的老头背部红肿;就是一个穿中国造皮鞋的中年女人脚肿;今年是一个四岁女孩穿中国造牛仔裙皮肤过敏。前两例后经证明是当事人自己笨,穿、坐时未把鞋和沙发出厂携带的干燥剂拿掉,致皮肤直接接触化学剂红肿,与商品质量无关。这是打官司以后我们才知...

Read more

人与宠物


  (我写过好几篇谈狗的文章,每次刊出后,感兴趣的多是宠物网,见文不见意。我悲哀之余回头思忖,觉得读懂亦难,强人不得。宠狗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代模仿出的一种时髦嗜好,既为模仿,就是模仿者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皆为仿效。仿效的行为往往是取了被模仿者的形式,而把发自天性的、本我的行为藏在模仿来的外壳里面,是这藏在里面的东西阻止模仿者看清自己离精髓很远,不过是换了个对照物继续着本我。离精髓越远的模仿,越是本我的膨胀,以致完全不懂模仿的对象。这是中国一百多年西学的实际图景。越是满口洋化的人,本我越是与西人南辕北辙。经多年观察,不幸地看到:本我越是难以移变的人,越是为外壳的模仿而疯狂。事实上,心有...

Read more

看世界少用“心态”多用“头脑”


  1793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他此行的使命,除了探明古老帝国的虚实,其余目的均未达到,乾隆虽礼貌待客但什么都没答应。马特使个人其实没什么可抱怨的,中方对不速之客一路款待,吃喝全包,以致全程陪同的中方官员送使团走时依依不舍、泪洒衣襟。但英国人毕竟不是中国人,记得爱默生在他的《英国人的气质》一书中说过,英国人脑袋宁死在目的上,绝不会因为个人得到好处就忘了使命。所以马特使丝毫没有被中国人对他的笼络打动,他在半年横跨中国的旅行中,一路收集军情,顺带偷窃诸如茶树之类的技术“专利”,这一切都在对他们日久生情的中方陪同人员眼皮底下进行。回到英国,马特使也未有一刻顾念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