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大贤

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高级经济师、研究员

寄望民营银行大胆探索特色经营新路


  “民营银行”无疑是一段时间来最令民间资本兴奋的名词。自去年7月金融“国十条”颁布后,民营企业纷纷响应,踊跃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办民营银行的方案。截至12月中旬,已有近40家上市公司涉足民营银行或表明了开办民营银行的意愿,超过30家“银行”获得工商总局的名称预核准,相关概念股也一再在资本市场互动和热烈追捧。相对于民营实体经济的艰难现状,银行业稳定而较高的收益充满诱惑。但与民营资本的迫不及待相比,监管机构一直保持“按兵不动”,近半年过去,尚不见有一家民营银行获批。

由此看来,在申办民营银行...

Read more

上海自贸区在倒逼保税区加速转型


 

  多年来在运行中积累的不少问题正制约着我国各类保税区的发展步伐,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整合,促进拓展,赢得保税区“这盘棋”的大活跃。这意味着需要调整思路,重构政策的顶层设计,加快对各类保税区的升级或整合优化。对于条件较好的深圳前海等保税区,加快实现深港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共建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天津滨海、重庆等保税区,则应尽快向金融贸易园区功能转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已进入倒计时。按照中央部署,上海自贸区是比我国现有特殊经济区都要开放和灵活的特殊经济区,是新一届政府向国内外...

Read more

尽力发挥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正能量


  随着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近年来越来越认识到发展金融业对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地方金融管理职能逐渐增强,也更加重视金融管理。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已成立了省级金融办公室。截至去年底,全国 283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已有近240个成立了金融办,许多县或县级市也成立了金融办。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处置交由地方政府负责,2008年又逐步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责交给省级政府后,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从最初的风险处置向推动地方金融、管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方面拓展。

  在“一行三会”和全国性金融机...

Read more

监管新难题:促进企业境外上市


  我国企业去境外上市正面临极为有利的时机。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趋势渐趋明朗和欧债危机趋于缓和,企业境外上市的政策暖风不断。去年底,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申报文件及审核程序的监管指引》,取消了境内企业在境外上市应符合4亿元净资产、5000万美元融资额、6000万元人民币净利润的标准要求。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境外上市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按要求办理了境外上市相关登记手续后,即可通过银行办理账户开立、资金汇兑等手续,无需再经核准。

  推动企业境外上市不仅有助于分流A股市场扩容压力,也会大大满足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对资本市场和企...

Read more

村镇银行布局严重失衡经营风险凸显


  经济增速放缓周期通常也是金融风险容易爆发的时期。眼下,业界普遍将目光盯在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等区域,可谓“前人之述备矣”。而前不久曝出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湖北某行长因涉嫌诈骗1.2亿潜逃大案,又明白无误地给了监管层一个强烈提醒:高度关注快速发展的村镇银行背后的风险!

  近年来,在银监会的强力推动下,村镇银行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高歌猛进”。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仅仅4年多,到2012年6月底,全国已设立1101家村镇银行(剔除部分村镇银行开立的支行,则为731家)。然而,在村镇...

Read more

土地流转改革之本: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守住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条底线,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稍早时候的十八大报告则首次明确提出,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农民土地流转权,与前不久修订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构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石。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形式保留承包权,而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这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现象。流转之后,农村集中起来的土地使用效率更...

Read more

健全应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长效机制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引进外资投资国内股市和债市需要逐步放开,欢迎外资对中国股市债市中长期投资,不欢迎对冲基金进来“搞一把”就走。周小川还指出:外资中长期投资撤出要有序,不能短时间内集体撤出,否则冲击太大。在出现金融或经济危机时,中国应保留采取IMF所认可特殊手段的权利。

  近期,随着欧美债务悬崖愈演愈烈,国际机构投资者展开了新一轮去杠杆化,欧洲银行从全球撤回投资,短期国际资本大幅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短期资本波动性强,波动规模变化大,流转方向易逆转,如应对不当,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是显著的。

  近年来,我国短期资本流动有...

Read more

探寻适合国情的房地产税收政策模式


  临近岁末,各地楼市出现了明显的升温迹象。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我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连续5个月上涨,且涨幅有扩大之势,环比上涨的城市不断增多,环比下跌的城市不断递减。由于开发商资金渐渐充裕,京沪穗等一线城市楼市回暖预期重又高涨,各地加大推地力度,“地王”频频出现。许多人由此担心,房企现在敢于高价拿地,未来就有信心高价卖房,岂非房价又将进入新一轮上涨期?

  在本轮房地产调控中,“限购限贷”是主要手段。应该说,这对抑制市场投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属于纯粹的行政手段,且过于刚性,不可避免会伤及大量正常的改善型...

Read more

加强精准调控须完善社会融资统计


  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未来人民币贷款占比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准确、实时地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监测社会融资总量,将社会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全部纳入统计范畴,已是中国宏观调控的发展趋势。

  人民币新增贷款与社会融资规模之比呈现出一条明显的下降曲线,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

  10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052亿元,同比少增800多亿,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之比仅为39.2%,两者都创出了新低。但与此同时,10月社会融资规模却迅猛增加,达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00多亿元,达到贷款量的2.6倍。信托、票据及企业债迅猛上升,...

Read more

金融稳定呼唤深化监管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我国在强化央行的履职能力上,还需迈开较大的改革步伐。现实迫切需要从制度上确立中央银行在我国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地位,赋予央行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监管权,重建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功能,加紧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都明确提出宏观审慎管理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我国在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金融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而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