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高蒙河

现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良渚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书道教育学会和复旦大学中日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日本“弥生”文化研究会会员等,具有田野考古领队资格。
  此前于70年代中期插队做过知青,当过农村民办中、小学教师。1978年进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读本科,1982年本科毕业分配到复旦大学分校当教师。后又师从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读硕士,师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读博士。90年代初期起,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系主任、文物考古中心主任、外事办公室主任、学生处处长、文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留学生处副处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等职。90年代中期在日本东京大学、横浜市立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二年,1998年调入复旦大学工作至今。

考古学与语文卷


    我在前几篇的博文里,曾经写过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生前很得意的那篇《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文章。这篇文章用苏先生自己的话说,全文不过两千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达到了大众化、科学化范文标准。先是被《新华文摘》转载;后又被选为1988年全国高考入学考试语文阅读理解题。《光明日报》当时有专文说,之所以选择这篇考古文章作为高考题,原因在于它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阐述的逻辑性。

    我的博文发出来后,有些同学想看题,又说难以检索到这份时...

Read more

《考古好玩》序


    考古好玩,善哉斯言!

    考古有三个搞法:学考古,做考古,玩考古。

    学考古和做考古,带有职业取向,行业性明显。考古学人和考古学家做得,考古玩家做不得,做不来,也未必想做。

    玩考古,就不一样了。因为它不需要做精专的学问,不需要非说专业人士才听得懂的行话,不需要非得在这个行业里谋生,不需要恪守每条行规。一句话,学人做得,专家做得,百姓也能掺和。

    老话说,不掺和白不掺和,掺和了不白掺和。曹操墓,就是大家都掺和过...

Read more

从周恩来为毛泽东准备厕所谈起


    半个多世纪前,开国大典在即,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作为开国大典的总管,百事缠身,但他却没忘了关心天安门上临时厕所的搭建问题,以应老毛和朱总司令那帮建国元勋内急之需。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警卫纪实: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一书描写道:周恩来凌晨来到天安门检查现场,他沿着警卫路线看了看,凡是毛主席所要经过或停留的地方,他都详细地一一过问。因为庆典的时间比较长,为了保证毛主席有充足的精力检阅,大会给毛主席安排了一个休息厅,就在城楼后面。他检查完后问临时厕所搭建的怎么样?工作人员带他到了城楼东北角临时搭起的男女厕所。周恩来进去看了看,对警卫人员说:&l...

Read more

故宫历史上的第一次盗宝案


    最近故宫失窃案发生后,媒体纷纷报道,说建国以来,警方有记载的故宫失窃案一共发生过5起。第一起是1959年8月16日,一个20岁学生制造故宫盗宝第一案。第五次是2011年5月10日刚刚发生的这一起。不过话说起来,在解放前,故宫也曾有过一次著名的盗宝案风波。今年年初,我曾被电视台叫去做过一期节目,而且编导要求我最好多讲故事,少讲知识,少讲道理。为此我查阅过一些资料,摞在这里,聊博一哂。

    1933年11月13曰,北平各大报纸突然纷纷登载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伙同其女婿、该院秘书长李宗侗...

Read more

考古不管恐龙事


     媒体常把考古和恐龙合并到一起,作为考古消息加以报道。比如“考古学家挖掘出恐龙时代巨大鳄鱼化石”;“最新考古研究,鸡可能是恐龙后代”;即便打开素以传播科技文化著称的央视10频道,那里暑期向孩子们提供的节目报道,也到处是这类标题:“中美考古学家发现恐龙原本很慈爱”、“中外考古学家联手研究侏罗纪”、“考古发现——恐龙曾是美味等。由此可见,考古与恐龙经常被扯到一块,已是社会上熟视无睹的事。

  &...

Read more

考古不藏古 处处有行规


     常人总以为,考古学家整天与出土文物打交道,个个属于行家里手,断宝识贝,比那些想收藏又怕上当而不敢下水的爱好者,有与生俱来的天然行业优势,一捡漏一个真货,一鉴定一个准头,那家里还不藏品满箱,文物满格乎?!这就有点太不了解考古行业的行规,也太把考古人往歪了想了。俗话说,瓜田李下,忌讳弯腰。考古人是挖文物的,如果顺带还收藏文物,那文物是怎么来的,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难免不叫人生疑。这就像老师家里摆一箱子粉笔,保洁员家里到处都是卷筒纸,食堂大师傅家里顿顿鱼肉,公务员家里一打一打的公用便笺,科长处长局长家的床底下一捆一捆的人民币日币美元等等,能...

Read more

古墓防盗连连看


     去年上海有家科普刊物的女编辑来信问我:“近年来盗墓小说持续畅销,甚至有人模仿盗墓小说里的情节盗墓。那么,中国古墓中是否真有各种反盗墓的机关?如果没有的话,各种传说又从何而来?盗墓小说是否会教唆现实中的盗墓行为?您看这个选题是否有价值做一篇文章?”

    我回信给了她,大意好像是:所谓古墓中反盗墓的机关,是民间说法,不太靠谱。在考古上应称作墓葬设施或防盗措施,才更为精确。其资料来源一是文献记载,二是考古发现。文献里,正史可信,但记载不多,像《史记》记载修造秦始皇陵时&ld...

Read more

中国考古的一篇大牛文章


    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生前引领中国考古学几十年,我今天特地数了数,他发表过的文章不止百篇。可他自己最得意,且认为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一篇,却是发表在非考古专业刊物上的那篇普及文本《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刊登在1987年第9期《中国建设》上。那一年,他已78岁高龄。这篇文章用苏先生自己的话说,全文不过两千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达到了大众化、科学化范文标准。

    这篇文章的影响之大,有证为二:先是发表之后,很快就被同年的《新华文摘》第11...

Read more

古墓防盗有绝招


    上一篇文章写的是古墓防盗设施最早可能源于夏商时代深埋的假说,而到了东周时期,中国的古墓防盗设施,又发展到了第二阶段,采取了更叫人叹为观止的做法,那就是积沙和积石墓。这种墓以前有人做过研究,但多是点到为止,所以不是不可以再深入或展开。我原来曾让一位研究生做过,把她累够呛,发掘和文献等资料差不多都已收全,大样也写成了。后来毕业到考古部门,分配她去挖明清墓。一想到要一天到晚要与腥臭的古尸打交道,吓坏了,坚决改了行。于是那文章也就丢给我再也不做了,一搁就撩到现在,呼呼地躺着睡大觉。

    下面言归正传,换入正题,但还...

Read more

被盗了247次的一座古墓


     好几年前,我带着复旦大学考古队在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做文物抢救发掘,刚到万州区嘴嘴墓地的发掘点,就有老乡说,村头的古墓被盗了。我们赶紧前去查看,果然,村头坡地上有好几处盗洞,被盗出来的器物残片散落一地。在一个断坎上,还看见被扒开的一座汉代砖室墓已裸露在外。

    老乡说,盗墓发生在前几天的一个深夜,因为墓地地处村头,离村民住家远,盗墓时谁也没觉察,还是村民早上起来种地才发现的。在扼腕痛心之时,我们只好做些清理,还拼对、修复出好几件盗墓贼认为不值钱而遗弃的残破陶器。

    在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