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我带着复旦大学考古队在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做文物抢救发掘,刚到万州区嘴嘴墓地的发掘点,就有老乡说,村头的古墓被盗了。我们赶紧前去查看,果然,村头坡地上有好几处盗洞,被盗出来的器物残片散落一地。在一个断坎上,还看见被扒开的一座汉代砖室墓已裸露在外。
老乡说,盗墓发生在前几天的一个深夜,因为墓地地处村头,离村民住家远,盗墓时谁也没觉察,还是村民早上起来种地才发现的。在扼腕痛心之时,我们只好做些清理,还拼对、修复出好几件盗墓贼认为不值钱而遗弃的残破陶器。
在中国盗墓史上,像这样被盗劫的墓地已算是幸运的,因为毕竟它还在地下安然无恙地埋藏了近2000年。而那些下葬没有多久就被破坏的墓葬,更是无计其数:近的像葬于河北遵化的慈禧太后陵墓,在其下葬20年后的1928年,惨遭军阀孙殿英部队的野蛮盗掘;远的如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王陵区,在商朝灭亡不久,就被周人“以绝殷祀”的目的尽数盗毁了。
照理说,周人盗毁商代王陵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手的,因为商人所在的3000多年前,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出现了墓葬防盗意识,并且主动采用一些防护措施。这些防盗措施,历经数代,不断革新,反复备至,到明清时代已极尽能事。像孙殿英盗掘慈禧陵寝时,不但寻找入口费尽心机,就是找到入口后,也是靠着炸药炸开墙门,才算得逞。
那么,作为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墓的防盗设施在各个阶段都有哪些做法和特点呢?那还要从比商代更早的史前人墓葬,也就是从最早的土坑深埋方式说起。
人类自诞生后的两三百万年时间里,遇到有人去世,大都是茅草裹尸,平地掩埋,就像《周易》上说的那样“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不起坟,也不竖碑。约到了1万年前,逐渐出现了挖坑穴和建墓地来安葬死者的习俗。那时的墓葬,普遍的是在平地上向下挖一个长方形的坑穴,把遗体用棺椁装殓,再摆放一些随葬品。这种在考古上叫做“土坑竖穴”的墓葬,大小仅能容尸,一般宽一两米,长两三米,墓口距地面也都浅得很,不过一米多深。
这些现象都作出了一个起码的旁证,亦即史前时代还不太有后来那些盗墓、毁墓、刨人祖坟之风。否则,像上图这样离地不深的浅埋,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的防范效果,随便刨刨就挖出来了。而且,从考古发现的成千上万座史前墓葬看,被盗现象也不多见,绝大部分都保存得比较好。比如堪称史前时代最大墓葬之一的山东泰安大汶口墓地10号墓,长4.2,宽3.2米,随葬了将近300件器物,无一被盗。这就是讲,虽然我不敢放言史前时期无盗墓这样的话,但为什么史前时代的墓葬不太有人盗掘?倒是挺好玩的一个谜题。遗憾的是,他们那么多搞史前考古的学者,到现在也没人做这样的课题或写这样的话题。
这种情况到了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标志之一,就是人们已有目的地增强了防盗意识,并采取了一定的墓葬防护措施。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盗墓史研究者们一般都没注意到的深埋。换句话说,深挖坑、厚土葬的葬俗,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墓防盗设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深埋的做法在夏代以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内的大型陵墓为最。这座很可能是夏王室的墓葬,比起史前来,陵墓深度实在是深了太多,已经向地下深挖到了6.1米。到了商周时代,河南安阳、陕西周原一带的商代王臣以及相当于周王级别的大墓,又比夏代向地下挖得更深,不少都超过了10米。像安阳殷墟编号M1001号的商王墓,规模之大,堪列商墓之最,南北长18.9米,东西宽13.75米,深达10.5米。
另外,像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时10年在陕西凤翔县发掘的秦始皇祖上的秦景公大墓,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度甚至达到了25米,令人震惊。这样的深埋,显然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地位、权利;另一方面,也足以防止墓葬遭受破坏。
那么,是不是深埋后就可以万无一失呢?实际的情况也不尽然,甚至多数情况下反而与墓主人的愿望相反。比如秦景公大墓,当考古人员揭开墓表的耕土时,就发现有247个盗洞。经过考古辨识,这些盗洞的年代居然从汉代一直延续到了唐宋以后,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盗洞最多的一个古墓葬。
但考古上也还发现过没有被盗的王室贵族墓,像著名的小屯村5号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墓主人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在这座保存完好的墓葬里,考古人员一共清理出来约7000件器物,这与它深埋在8米的地下不无关系。(原载《百科知识》2011年4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