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高蒙河

现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良渚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书道教育学会和复旦大学中日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日本“弥生”文化研究会会员等,具有田野考古领队资格。
  此前于70年代中期插队做过知青,当过农村民办中、小学教师。1978年进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读本科,1982年本科毕业分配到复旦大学分校当教师。后又师从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读硕士,师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读博士。90年代初期起,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系主任、文物考古中心主任、外事办公室主任、学生处处长、文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留学生处副处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等职。90年代中期在日本东京大学、横浜市立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二年,1998年调入复旦大学工作至今。

张忠培先生良渚谈话纪要


    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群,最近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3月8日江浙沪徽四省市以及北京部分考古人士,一同参加了良渚邮票首发式和考古遗址公园揭幕仪式。会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在良渚遗址工作站听取了刘斌站长的考古新发现情况介绍,大家做了交流。良渚管委会吴立炜主任会用手机录音,我不会弄,就一边听一边对张先生的等人的谈话做了点笔录:

    搞遗址公园要找当时的道路,反过来思维,就是为观众参观找路线。因为建遗址公园与纯搞发掘不一样,挖完后能不能展示是个问题。殷墟遗址原来配合...

Read more

我学考古为哪般


     我学考古既不是一个偶然,也不是一个必然;既不是我的一个选择,也是我的一个选择。

    我的家庭出身不好,不但父亲的家庭出身是地主,连母亲的家庭也算资本家那种,因姥爷曾经是哈尔滨一代有名的皮货商,母亲说她小时候上学都是车接车送的,每个礼拜穿的衣服,七天里不会重样。当年,为了摆脱这种家庭出身带来的那种社会生存歧视,他们后来都参了军,以为这就能改变自己的政治前途。可到了转业,他们也还是没混上梦寐以求的中共党员身份,组织上给的理由还是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需要长期考察。这在当年那种整个...

Read more

两张照片 两张照片 巧得来 巧得来


     历史有不少巧合,考古不含糊,也跟着有很多巧合。历史和考古混搭起来,无独有偶,成双配对,那更是巧合叠巧合。下面这两张合影及其相片儿里的人们,就是这样。

    相片一,是1988年我们同入张忠培先生门下的研究生毕业答辩后,在他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办公室门前,与师爷苏秉琦先生的合影。苏先生是我们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张先生那时是院长。

    师爷位尊,当然是坐着;哥四个位卑,自然是后面站着。论年龄,乔梁老大,立左;我二,立右;关强老幺,立左;赵宾福老三,立在比较二的我...

Read more

一个教书匠的黑色星期二


1、早上7点起床,上厕所,洗漱。

2、骑自行车去买早点,三根油条,两袋豆浆。

3、顺便到菜场买小菜,昨天阿姨说米没了,买五斤最贵的辽宁盘锦大米。

4、8点吃早点时看电视新闻,关注日本地震消息。吃掉两根油条,剩下一根和一袋豆浆。

5、上网,看到我昨天被搜狐推荐到首页的那篇写日本地震的博文,点击量接近了3.5万次。

6、9点出门上班,走到路口,打不到出租车,索性转进地铁,2号线换10号线到国权路下。

7、9点半走到国权路鹿鸣书店,犹豫进不进去中脚已迈进去。

     听到书店男人跟柜台女人好像在小声说我姓高什么的。

   ...

Read more

我在日本地震时


     刚刚过去的7-13号这一个礼拜,几乎都在陪导师张忠培先生在浙江参会或考察。每次陪先生考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要陪他说话,早上从7点多他起床吃饭开始,到夜里十一二点,几乎没有时间看电视。这次日本地震也是一样,直到他昨天上午返京,我回上海才捡起了看地震消息的事。

    昨晚回沪,给早已入了日本籍的弟弟一家挂了个电话,问了问地震两天来他们的情况。因为这几天里,不断接到亲戚朋友问我弟弟那边安否的来电或来短信,我很感动,都一一做了回复。告诉他们11日地震那天傍晚,弟弟就来过电话报了平安。他们住在东京圈...

Read more

随行先生 大家小节


    接到良渚博物院蒋卫东院长通知,叫我7号晚饭前报到,参加良渚玉器邮票首发仪式和良渚遗址国家公园接牌仪式以及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余杭分会聘任吾等京沪江浙8人为顾问活动。晚上,见到了从北京过来的忠培师和师母以及大学同班师哥朱延平研究员。

    接下来两天,随行先生左右,随性记录下一些他学术以外的点点滴滴。从中,我们可以斑见这位考古大家好玩的性情和人生另面。

    ◆ 8日早,我下楼吃早饭时,忠培师和师母已在用餐。他见我来了,便让师母做到别的桌子去。他遂问我开会穿什么衣服好?我听他话里有话,估摸他...

Read more

高蒙河与小白兔:文人逗哏小记


   【老蒙按】下面这篇短文,引自我读研究生时候的同门师弟,现任职武汉大学考古专业余西云教授在“人人网”上原创的日志,题目是《高蒙河与小白兔》。这题目十分标题党,搞得我像个养兔子的专业户;或者我是一个可与兔子并列的人兔子及其兔子人,暗含侮辱人格之隐晦用意尔,用心何其毒也。全文五段,如下:

 

    这几天在吉大开会。昨天晚上跟几个哥们去喝梯子酒,中间聊起评百篇优博的事情。我发了一通感慨:要想评上优博,博士论文写得好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还在于导师的影响力。复旦的高蒙河教授是优博获得者,...

Read more

考古学家不识字


    前天早上,去参加复旦大学每年一度的自主招生面试,路上遇见了搞古典文学的查教授,聊到了考古。他问我:“你们搞考古的,是不是拿来个文物就能鉴定啊?”我说不能。只见他神色不解,疑惑地盯住我。我说,考古内的专业分工是很细的,比如做陶瓷考古的就未必能懂青铜器,挖唐代金银器的也不见得明白汉代玉器,即便同样都是做玉器的,但你要让一位研究史前玉器的专家去讲解明清墓葬出土的玉器,他恐怕也说不出太靠谱的道道来。这就像医院里的外科和儿科的分科,以及户籍警搞刑侦一般也心里没谱,都是一样的道理。

    查教授的提问,实际...

Read more

四词八字 考古如此


    去年年底,我应邀到安阳参加曹操高陵保护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由中国遗产研究院和河南、文物考古所主办,主要议题不是讨论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而是研究如何保护好曹操墓的课题。

    参会者都是腕儿,诸如国家文物局文保司文物处的闫亚林处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白云翔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杜金鹏以及安阳队队长唐际根、国博考古部前主任信立祥和学术中心主任铁付德、北大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副院长赵化成、吴小红、杭侃以及胡东波、清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总建筑师崔光海、中国科大张居中、郑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韩国河、西北大...

Read more

考古改变思想


考 古 改 变 思 想

            ——学习《中国远古时代》随笔

 

    【高某按】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年轻编辑陈雷责编这本书时很上心,前年在浙江开考古会的时候就与我说起过重新做这本书的想法。去年出版后,他第一时间就给我寄来两本,还打电话来请我写个书评。对于苏秉琦师爷主编、恩师们编写的史学著作,我哪儿敢斗胆造次写书评,只能做读书笔记或学习随笔。换言之,只能执弟子之礼惟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