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把考古和恐龙合并到一起,作为考古消息加以报道。比如“考古学家挖掘出恐龙时代巨大鳄鱼化石”;“最新考古研究,鸡可能是恐龙后代”;即便打开素以传播科技文化著称的央视10频道,那里暑期向孩子们提供的节目报道,也到处是这类标题:“中美考古学家发现恐龙原本很慈爱”、“中外考古学家联手研究侏罗纪”、“考古发现——恐龙曾是美味等。由此可见,考古与恐龙经常被扯到一块,已是社会上熟视无睹的事。
实际上,行家都明白,考古发现和与恐龙研究,根本就是浑身不搭界的两个学科领域。考古的对象是自人类诞生二、三百万年以来与人有关的事,譬如人类的起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而恐龙属于一、二亿年前的地球生物,自然也要归古生物学管,与考古学搭不上干系。如果非要把考古学与古生物学混搭到一起,那就是考古版或生物版的关公战秦琼了。套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不是考古“被恐龙”了,就是恐龙“被考古”了。
但考古是不是因此就与恐龙一点都八竿子打不了着呢?也不尽然。我还记得当年在吉林大学听林沄老师讲《考古学通论》,他就出过的几道挺好玩的思考题:“下列诸项是否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恐龙骨骼、葬有银元的墓葬、10000年前的狗骨、太平天国的壁画。为什么?”
这样的题对刚学考古的人来说,既是在考大家考古学的研究属性问题,也是在考考古学研究对象的上下限问题。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充满林沄老师的那种“林氏智慧”。因为大家都可以按一般的考古定义去套,比如夏鼐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的说法,那考古学的“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考古学研究的时间上限是从史前人类起,时间下限在中国是定在明朝灭亡的1644年,因此与清代以来的近代史和现代史无关。
这样一来,林沄老师题中的“恐龙骨骼”肯定会被第一个否定掉,接下来“太平天国的壁画”也会被否定掉。因为在考古对象的时间范畴上,恐龙太早,远远超过了考古学规定的上限;而太平天国又过晚,已经是清代后期1851年—1864年间由洪秀全建立的短命政权。至于葬有银元的墓葬是不是考古研究的对象,那还要看银元出现的年代。常识告诉我们,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大洋”。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光绪十五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这就是说,最早的银元可能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清代以来的银元就超出了考古时限,不能作为研究对象了。至此,一般的同学会肯定10000年前的狗骨是考古研究的对象,银元充其量只是半个的考古研究对象。
通过以上有据有理的分析,能把问题回答到这种程度的同学,已经相当不简单。但是且慢,假使你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可以拿到满分了,那就错了。否则,林沄老师出这样的题,那就显示不出“林氏智慧”的高睿境界,而变成平庸的“高氏战法”了。换言之,如果同学没拿到满分,那问题十有八九就出在“恐龙骨骼”到底是不是考古研究的对象上。
恐龙究竟是不是考古研究的对象,关键看考古发现中是不是有恐龙与人类活动发生关联的情况。如果古人有意无意中挖到、捡到过恐龙骨骼,并遗留在了考古地层中,或者哪个人的墓葬里被发现了随葬的恐龙蛋。那考古即便不想与恐龙发生关系,恐怕也不可能了。林老师留作业后的第二次上课时,是半开玩笑说这番道理的,并用他那标志性的自我呵呵三两声,一带也就过去了,没再详细展开。但我却从中感悟到,大学老师与中学老师的一个不同,就是后者教知识,前者教思路;后者要把事情从复杂搞成简单,前者则是要把简单搞成复杂,亦即任何事情在理论上都有50%的正反率,任何正方答案都有被反证的可能性。只有之一,没有唯一,才是考古辩证法及其核心价值观。
这又叫我联想到,如果按照“林氏智慧”的理念模式,那即便太平天国壁画这样一个已经被否定为不是考古研究对象的近代遗存,似乎也存在理论上成为考古研究对象的可能性,譬如绘制壁画用的是明代遗留下来的文房四宝,假如壁画上临摹了我们从没见过的唐太宗的书法或者描绘着史前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盆等等。假使再遵循“林氏智慧”的逻辑,那我们前面几乎可以肯定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10000年前的狗骨,倒也可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因为这具狗骨可能是没有被人工驯化的野狗,完全与人类活动没有发生过任何关系。
换言之,林老师出的这四个选项的答案,都可能是,又都可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林氏智慧”之妙,妙就妙在已经不需要我再继续解读,每个人心中可能都已经有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答案。至此我不能不感慨,何谓人生幸遇好老师,那就是他何止给你知识点,还能为你开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