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斌

本人八十年代从事文学批评,九十年代进入电影界做过文学策划与编剧,因喜笔墨,本世纪著有长篇小说《遇》及《味道》,现进入《地平线》三部曲之创作,其中之一《六六年》即将出版。

游手好闲者的自述:城市咖啡馆


咖啡馆一般都坐落在城市繁华地段的一角,或屈居于一个摩天式的写字楼内,它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或曰种群是有挑剔的,在它的那么一种看似漫不经心且颇显随意的“居所”选择上,处处透出了它匠心独运的苛刻。

我只是一个城市的漫游者,一如本雅明笔下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者,我穿行在这座都市的大街小巷,那些新近崛起与高耸入云的大楼总能引起我的无限好奇,而我又对那些曾经的穷街陋巷,而后又被经心改造的时尚款可供游览的小胡同又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流忘返───比如“小资”与“小清新”们时常光顾的锣鼓巷与驻扎后海的烟袋斜街,当然那里的纯正咖啡馆是不多见的,基本上被林立的个性独具的小酒吧所覆盖,虽然亦能品尝咖啡,但...

Read more

潭柘寺:几张风景而已


潭柘寺去过几回了,这一次纯粹是与礼平兄一道,陪着上海来的老兄吴亮去转转,今天的天气不太好,天空灰蒙蒙的,但我还是扛上了我的宝贝相机,试着练练手。拍照我是业务爱好,但骨子里奢望专业一把,当然属痴心妄想,但假装一把“专业”又有何不可呢,这年头不是人人都在“假装”吗?
寺内游人太多,而我只想拍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古典意境,可实在是难呐,哪哪都是闲逛的人,于是灵机一动,咱就照着天上拍不成吗?怎么着也要假装这里乃佛家圣地,来时一片寂静,可以在此顿悟成佛。
于是本人开始了行动,避开人群,镜头直接朝上不朝下,但凡感兴趣的景致一律照收不误。可惜没有阳光,这景致亦显得有点“呆”了,但也没办法...

Read more

端午的幽思


端午的节庆在我孩提时代,只是一个简单而夹带着欢乐的解馋的日子,那时我幼小,无法感知国人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深义,记忆亦是懵懂的,一如天上的浮动的云彩般飘渺无踪,当我试图去寻觅那童年时的记忆轨迹时,竟是一片茫然。

我那时只知端午是一个可以吃上棕子的日子,棱形的由大片的粽叶包裹的粽子总是散发出一种特别的迷人的味道,那时穷,平时能尝到一点美味的食物就像是天赐的恩惠,于我幼时的记忆,竟有一种去而永难复返的温馨与幸福,会让我陡生出一份难以排遣的惆怅。我怀恋那个消逝的岁月。

一年一度的端午如期而至,伴随着春天的风,春天的蓝天白云,偶尔,还有天空中遽然而至的电闪雷鸣,而商店、超市、餐馆亦...

Read more

夜色怅惘


从朋友家出来时,天色已暗,感觉转瞬间经历了一个白昼与黑夜的时空转换,蛮奇怪的一种感受。

恍然记得晚餐前,窗外的天光是刺目的,阳光灿烂,我甚至没有感到那已是落日时分,我还感慨地说:我喜欢这样的天色,晴朗而又明媚。我说出门时赶上落下了几滴小雨,我还担心被雨水所阻隔呢,竟未料到没一会阳光就朗照大地了,天空中聚集的一大片乌云无影无踪了。奇怪的天象,我当时想。

朋友家的餐厅没有窗户,我咀嚼着他家阿姨做好的饭菜,感叹着这是一顿美食,我难得吃到这么可口的家常饭菜。朋友说,那你没事时可以常来呀。我笑笑,心里觉得我是最怕打扰别人的人,恐怕不会常来,我只是喜欢偶尔与朋友们一聚,谈点闲话,省得一人...

Read more

烟雨迷朦的呓语


我已经完全忘了上一次的感冒发烧是在那一年了,但一定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很少像这两天这样硬生生地躺在床上,两眼发呆地望着天花板,然后再迷迷糊糊的睡去。

无法看书,因为平时让我珍爱的字迹都变得模糊了,发出迷茫的虚光,这才是真正让人沮丧的,在很多时候,再无聊的时光只要有一本喜欢的书在手,便会让我兴味无穷,可一旦染疾在身,再美妙的文字都会离我而去,让人伤感。

连续喝粥,加一点小咸菜和肉松,让我那个不舒服的肠胃多少有了些微的缓解。下午被一友人电话闹醒,嚷嚷着让我去参加他组的一饭局。有时饭局是最难推辞的,这是中国这种西方人永远无法明白的人情社会“礼尚往来”的交际规则,而我今日有了借口,乐得...

Read more

今夜的风


今夜的清风清爽怡人,徐徐吹来,驱散了白天烈日下的炽热,我沿着昏黄路灯下的小路,漫无目的地行走着。

我不知道我究竟要走向何处,只是觉得在夜幕的遮掩下,我伴着星光可以找到一种恬适的心境,可遗憾,今夜无星光。

几日来,我深陷在忧郁中,忧郁让我感伤,我总会不自觉地发着呆,那本我正在阅读中的《安娜-卡列丽娜》悄然地滑向了我的脚底,而我竟然浑然不觉。只是这么静静的,静静地在时光的隧道中来回穿行,而恍惚与发呆竟是这穿行中偶然出现的短暂的休止符。

我自知我是需要静心的,一如禅修,最好让自己只知倾听来自上苍传来的空谷足音,虽然那是远离我的大自然的声响,而我听说,惟有修禅是可以让空寂的心灵接...

Read more

聊的不是闲天,聊得是历史、是现实


 

我们沿着朝阳公园西门的那条安静的小路慢行,我说,冠中,以后咱俩还得常见,这样聊聊天多好!冠中嬉嬉乐着,当然,要常见的。冠中的朋友则在一旁插了一句:北京就是这点好,可以找到人闲聊,我也乐了,是啊,我说,倘若北京没有了可以闲聊的人,我们这等人估计都得住进疯人院里胡聊了。

    我与陈冠中每年都要找一时间凑一块聊天,完全没正事,就是瞎聊。

    我喜欢冠中身上不自觉流溢出的那份飘逸与优雅,在我的朋友中,可以名副其实称得上温文尔雅的独冠中莫属。我初识冠中是在九十年代初,那天我与查建英有约,结果见面时她身边还站着...

Read more

转发:如此神似的“集体失忆”


文子的真名叫什么?我至今一无所知,我甚至忘了他有一天是如何出现在了我的微博上,让我开始注意上了他。后来他嘱我遇事须克制,对我的一些愤激的言辞表达了担忧,出于感激,我加他为好友,我注意到他信佛,常以善道开示于人,我曾对他说,我们不妨见上一面?他说,不用了,你是名人。终于有一天,他发了一私信于我:我写了一文,是献给你的。我上了他的博客,结果看到如下文字,感慨万千。这是一篇来自彼岸长大的同胞写下的文字,我原以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幕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周日我的微博:

三天的时间看完王斌先生大作“六六年”,情绪有点复杂,整理中......。学生当中若有人父母是50年代出生的,建议可...

Read more

微博:反思与质疑


    声音——一个持续地来自内心的声音不停地在告诫着我:你的微博写作要警惕了!

   可我没有因此而停下,仍在微博这块风起云涌的场域中挥笔疾书。

   其实客观地说,微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诞生确实的是时代使然,在一个快餐化的时代,舞文弄墨成了一种奢侈的“精神消费”,而因了“快餐文化”乃至“快餐化生活”的流行,让人们在貌似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亦有了一份体验性快感,以往的、高高在上的正统报刊曾几何时让普通百姓感到了它的遥不可及,它尽近成了一群精神贵族们享受的“会所”,并以其高傲的姿态拒斥着芸芸众生。

 &...

Read more

思想的絮语


    一段时间以来几乎失去了淡定的心境一些以容忍的社会我怒不可遏。必修正劣的心怒从心向胆于事于已都是无利且无奈的相反却影响了平和的心境。我只有在写小会呈出一种悠然的心那种的情怀绵绵而来那才是我最真从中找到了自我。

 

    这几天我必须让自己有一个心态的调整,微博中经常会散发出我们通常在媒体上难以见知的真相,这一真相一旦被揭示,秉持正义的人们就忍不住要拍案而起了,这便会无形传导出一种恶劣的情绪,像细胞一样在微博上繁殖扩散,有时我们还是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