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
作者文章归档:王斌

三里屯:记忆的遗痕
你来吧,就在三里屯。晓双在电话中催促着我。
当我反复追问三里屯的具体位置时,她在电话中怔了一会儿,反问道:三里屯的三点三你都不知道吗?不会吧,就是它边上的一家酒店。
我的大脑顿然产生了瞬间的恍惚,仿佛霎时出现了一片空白,尽管三里屯这几个字之于我是那么的熟悉。为什么?为什么我竟会在三里屯这三个字前掠过一种奇怪的感受───那个记忆中的九十年代,我常常踏足的区域,竟会让我有一种遥远的模糊与陌生之感?
我还是奔了过去。坐上出租车,我对师傅说:三里屯的三点三,你知道吗?师傅非常不屑地瞥了我一眼;还能不知道那?他嘎声嘎气地说。
在三里屯上下了车,然后我抬头张望晓双说过的三点三商场...
镜头中的一瞥:日坛影像(一)
镜头中的一瞥:日坛影像(二)
京华时报:创作注重悲悯情怀
近日,著名文学批评家、作家、编剧王斌做客京华茶馆。王斌消瘦,谈锋很健,语速较快,聊起文学与电影,眼中充满光亮。今年,他的小说《六六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轻读者追捧这部新书。王斌说,构思时他希望这是一部讲述悲悯的著作,读者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这是一个作家的野心”。王斌在聊天时透露,当年张艺谋和他创作时经常钻小饭馆,而且是最便宜那种。
◎谈新书
年轻读者看后产生共鸣
王斌长篇小说《六六年》今年出版后...
我在阳光卫视的一次访谈
父亲与我
自从父亲走后,我的心境一直陷入一片灰暗中,与友人相聚时虽会谈笑风生,甚或会与三五知己远足于郊外,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我内心的沉重。
至今仍无法接受父亲的“走”,而且去而不返,总觉得他会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重返家中,脸上挂着我所熟悉的亲切温暖的微笑。
父亲离休后就会时常挂着这副表情了,而在久远的过去,他一向是不苟言笑的。我后来才了解到,但凡军人家庭出身的孩子,从小就难得一见父亲的微笑,偶尔见到时一般是家里出现了别人家的孩子,父亲那时所表现出的慈祥与温暖让自己的孩子都会感到陌生与讶异,因为他们平时难得一见父亲竟还会拥有这么一副温暖的表情。
那时我们会在心里暗暗地责怪父亲的严厉,...
寄语与感慨
王老师,昨晚我终于利用我挤出的学习时间用了三天读完了<<六六年>>,它给我的不光是文革的惨痛与疯狂,更让我读出了被人们忽略了的文革下的善美,每读完一节我都有种欲哭的感动,真的很真实,感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盛宴
——赵俊强(甘肃九泉)
王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学文科的高中生,一直很好奇文革时期的那段历史。自从看了您的《六六年》,很是……心情复杂,谢谢您写出的这一本好书!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