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斌

本人八十年代从事文学批评,九十年代进入电影界做过文学策划与编剧,因喜笔墨,本世纪著有长篇小说《遇》及《味道》,现进入《地平线》三部曲之创作,其中之一《六六年》即将出版。

三里屯:记忆的遗痕


你来吧,就在三里屯。晓双在电话中催促着我。

当我反复追问三里屯的具体位置时,她在电话中怔了一会儿,反问道:三里屯的三点三你都不知道吗?不会吧,就是它边上的一家酒店。

我的大脑顿然产生了瞬间的恍惚,仿佛霎时出现了一片空白,尽管三里屯这几个字之于我是那么的熟悉。为什么?为什么我竟会在三里屯这三个字前掠过一种奇怪的感受───那个记忆中的九十年代,我常常踏足的区域,竟会让我有一种遥远的模糊与陌生之感?

我还是奔了过去。坐上出租车,我对师傅说:三里屯的三点三,你知道吗?师傅非常不屑地瞥了我一眼;还能不知道那?他嘎声嘎气地说。

在三里屯上下了车,然后我抬头张望晓双说过的三点三商场...

Read more

京华时报:创作注重悲悯情怀


近日,著名文学批评家、作家、编剧王斌做客京华茶馆。王斌消瘦,谈锋很健,语速较快,聊起文学与电影,眼中充满光亮。今年,他的小说《六六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轻读者追捧这部新书。王斌说,构思时他希望这是一部讲述悲悯的著作,读者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这是一个作家的野心”。王斌在聊天时透露,当年张艺谋和他创作时经常钻小饭馆,而且是最便宜那种。

    ◎谈新书

    年轻读者看后产生共鸣

    王斌长篇小说《六六年》今年出版后...

Read more

我在阳光卫视的一次访谈


几个月前,我在阳光卫视做了一个访谈,这几天,阳光书坊的朋友终于将此次访谈的视频传到了我的微博上————因为阳光卫视落地受限,只能以这种新型媒体的力量来予以传播,在此,我感谢她们!、
视频分为上下两集,我把视频网站的链接发于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谢谢了!

Read more

父亲与我


自从父亲走后,我的心境一直陷入一片灰暗中,与友人相聚时虽会谈笑风生,甚或会与三五知己远足于郊外,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我内心的沉重。

至今仍无法接受父亲的“走”,而且去而不返,总觉得他会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重返家中,脸上挂着我所熟悉的亲切温暖的微笑。

父亲离休后就会时常挂着这副表情了,而在久远的过去,他一向是不苟言笑的。我后来才了解到,但凡军人家庭出身的孩子,从小就难得一见父亲的微笑,偶尔见到时一般是家里出现了别人家的孩子,父亲那时所表现出的慈祥与温暖让自己的孩子都会感到陌生与讶异,因为他们平时难得一见父亲竟还会拥有这么一副温暖的表情。

那时我们会在心里暗暗地责怪父亲的严厉,...

Read more

寄语与感慨


王老,昨晚我于利用我出的学时间用了三天完了<<六六年>>,我的不光是文革的惨痛与,出了被人忽略了的文革下的善美,完一我都有种欲哭的感,真的很真,们带来的心灵的盛宴

 

                     ——赵俊强(甘肃九泉)

 

王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学文科的高中生,一直很好奇文革时期的那段历史。自从看了您的《六六年》,很是……心情复杂,谢谢您写出的这一本好书!

&nbs...

Read more

一个关于《六六年》的视频链接


     几天前,受邀去了一趟腾讯读书网,接受网站的一个关于我小说《六六年》的采访,主持人杨菁是一位狂热的文学青年,读过大量的西方名著,甚至可以视之为一书痴,我很高兴她如此喜欢我的小说,并热情的邀请我去她们那参加访谈。
      我还邀请了我的老朋友作家礼平,这是一次三人谈,现将访谈的网址链接发于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瞅一眼,如果你读过了我的《六六年》,请在此留下你的感想,我们可以一起讨论。谢谢!

网址链接: url.cn/1wNrxz

Read more

苍然的古树








一日老友礼平忽报上海的吴亮来京,且笑问:下午我们去郊外找个地儿界转转?我闻之心中大悦。

长期在家伏案读书、写作,人亦变得懒散了了,平时不喜动,出门就在近旁瞅一僻静处,解决一下肚腹之饥,甚或约一好友开怀一聊,却未曾想着涉足于郊外。

涉足郊外算远行,远行便少不了交通工具。我在开车上是一笨瓜。曾记得上世纪末时趁着一时兴起,买下了一辆车,兴致勃勃地交钱上了驾校,以优异之成绩顺利毕业,拿到证书后当即驾车上路,结果一见路上车水马龙,顿然心虚胆寒,再试更加心惊肉跳,这让我沮丧无比,只好挥泪别车,将它卖了。从此后便再也没摸过车,见车即心虚。而我的老友礼平兄,则是一典型的当代游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