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昨晚我终于利用我挤出的学习时间用了三天读完了<<六六年>>,它给我的不光是文革的惨痛与疯狂,更让我读出了被人们忽略了的文革下的善美,每读完一节我都有种欲哭的感动,真的很真实,感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盛宴
——赵俊强(甘肃九泉)
王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学文科的高中生,一直很好奇文革时期的那段历史。自从看了您的《六六年》,很是……心情复杂,谢谢您写出的这一本好书!
———白轶凡(陕西咸阳)
王老师,从微薄得知并看过您的《六六年》,过去的事和人,虽有些伤感,但故事吸引我继续看下去。我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想写些东西,却迟迟没有践行,但看了您的书后,我把我的某些记忆用笔头记录了下来。本来也没什么的,但同学看后给我留言,我们竟然都流泪了。回忆永恒之光!
————小四(湖南邵阳)
以上的留言是我从众多的网友留言中挑选出的,显然,这些缘自于他们真诚的肺腑之言。看到他们真挚的读后感时,我难以形容我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以上这三位留言者,均为在校生或高中生。
我有些奇怪,为什么他们中有两人不约而同地来自于同一个区域———西北,而另一位则来自南方的一座小城,相对于大都市而言,那些地方多少有些偏离了“文明”的大都会,是不是正是因了这个缘故使得这些孩子能够不受搅扰地安静读书?再一细想似乎亦不尽然,在这个网络称霸天下的时代,“文明的巨掌”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就像是一头所向披靡的怪兽,将新一代的孩子尽收其麾下,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
在这个网络与数字化阅读甚嚣尘上的当下,在这个知识界在大声疾呼纸质图书已到了生死存亡的今天,这三位稚气未脱的孩子,却悄悄地捧起了我的纸质小说,远离了我们这代人对他们形象已成定见的网络世界,认真地读完了我的小说,并留下了他们的真诚感言。
我是从文革时期“过来的人”,虽然那时我还小,还没法用一双成人的眼睛去思考那个突然间变得天黑地暗的岁月,就身不由已地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中,并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斑斑创痕,至今难以抹去,正是因为此,我以为我们必须正视历史的苦难,拒绝遗忘,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镜鉴我们民族的未来,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所以我常对朋友们说,我们这代“亲历者”,已经到了抢救历史的时候了,否则有一天我们会觉得愧对后来者。
历史从来不是仅仅为了让人们知晓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不是为了让我们在饭后茶余间清谈“某朝那点事”,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深知一个民族的成长史,它是如何从腥风血雨过去而走向了今天,由此来检视与反省我们曾经得到过一些什么,而又遗失了一些什么。所以在《六六年》中,我不会再像以往的文革小说那般沉浸在不能自拔,痛不欲生的悲愤中,抚摸着累累伤痕,一味地大声控诉怒吼,生怕世人不知我们曾经承受过的苦难。今天重述一段共和国的历史是为了记住历史教训,记住那场已成往事的悲剧是如何在我们共同生存的土地上发生的,并演变为了一场全民性的大悲剧。
所以我一直在关注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阅读感受,我私下里以为我的这本书是写给他们的,尽管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有许多朋友好心奉劝我:这一代人是不会看你的小说的,他们只要“穿越”、“玄幻”乃至“盗墓”与“武侠”,而我却固执地相信,我用我的热血、我的情怀以及我的理想终究会打动他们的,这一代人并不是都如人们所想象的那般,一味地沉缅于那些虚幻的时空中,逃避现实,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他们必须面对的复杂的时代。
今天世道人心正在日趋沦落,我深感忧伤,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曾经信奉过的一些古老的价值信念也在走向瓦解与崩溃,真善美的面孔一时间变得似是而非了,横行无忌的是“忽悠”、是“造假”成风,当一个民族自身都失去了来自内心的道德禁忌,来自被理想所感召的信念,那么这个民族如何还能被世界所瞩目所尊敬?
所以温故而知新成了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成了我们这代人无法逃避的历史责任,成了我们必须捍卫的人间正道的担当。我感激所有给我留下感想的年轻的朋友,从他们的阅后留言中我感受到了来自他们内心的温度,那些未曾被喧嚣的时代湮没的良知,和未曾被今天浮华与骚动所消磨的热血,唤醒一代人的理想,召唤着他们去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人生与人性,这正是我写下《六六年》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