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创作注重悲悯情怀


近日,著名文学批评家、作家、编剧王斌做客京华茶馆。王斌消瘦,谈锋很健,语速较快,聊起文学与电影,眼中充满光亮。今年,他的小说《六六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轻读者追捧这部新书。王斌说,构思时他希望这是一部讲述悲悯的著作,读者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这是一个作家的野心”。王斌在聊天时透露,当年张艺谋和他创作时经常钻小饭馆,而且是最便宜那种。

    ◎谈新书

    年轻读者看后产生共鸣

    王斌长篇小说《六六年》今年出版后,受到年轻人追捧。王斌说:“我期待小说在许多年龄段读者中引起反响,这也是一个作家的野心。”王斌透露,就《六六年》在他微博上最先留言的是一个年轻人。那个年轻人说:“谢谢王斌老师,在寒冷的冬季带来一丝温暖。”王斌说,自己的小说始终关注人、人性以及人的命运。 

    王斌说,他料到了《六六年》会得到80后、90后的喜爱,因为他深知,各个年代的孩子虽然经历各有不同,但孩子都不爱上学,爱玩才是天性。1966年,王斌还在上小学,社会动荡后,王斌远离了学校,远离了课堂。王斌回忆说,孩子们一听说不上课,都很高兴,像过节般快乐,欢天喜地。孩子们在街上目睹的、听闻的,许多都令他们兴奋,“孩子们不知深浅,只是觉得好玩”。王斌说,今天的孩子们可以体验当年孩子们的心情,产生共鸣:“书中角色的经验转化为阅读者的经验,读者把他人的人生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于是感到震撼。”就像王斌在书中写道,别拦着孩子,今天他们不明白,以后他们会知道他们曾经干过什么。王斌说,虚构比纪实更有力量,他试图通过《六六年》重新认识与发现在那个时代曾有过的更真实的人与事,写出时代的悲怆、懵懂与觉醒。王斌说,小说的主人公和他差别较大,现实中他比较内向,小时候不太善于与人交流,这种个性影响至今,他比较喜欢独自创作,而不是与许多人合作,这点从他做编剧而不是导演可见一斑。

    ◎谈文学梦

    《人民日报》编辑发掘自己

    王斌提到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遗忘就是背叛。他认为,文学的一个功能就是忠实记录。做客茶馆,王斌多次提及悲悯。他认为,悲悯是文学作品的最高主题。他说,他很喜欢《古格拉群岛》那样充满悲悯的作品,“我希望在废墟上建立理想的大厦”。 

    如今的著名作家,写出票房几亿元的电影剧本,他是如何走上文字创作这条道路的?“文学梦其实早就发芽,我二十多岁才接触外国文学。”王斌说,他小学上到四年级,初中在农村念的,恢复高考后他因故未参加高考。和大学生在一起时,他曾经难过;对身边的人说起自己想当作家,曾被嘲笑。1980年,他读了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热血沸腾,更加坚定了他要走文学道路的信心。 

    王斌回忆说,当年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曾遇到困难,可越是读不到就越想读,如饥似渴。“大约是改革开放头一年,《安娜·卡列尼娜》《九三年》等书再版,我去新华书店排队,头天下午五六点就去排队,书的印量有限啊。”王斌透露,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任职,一次来北京请专家,他邂逅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缪俊杰。当时他没有料到,正是伯乐缪俊杰相中了他,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1年,张承志小说《黑骏马》洛阳纸贵,王斌和缪俊杰聊起了对这部小说的看法,王斌的独到见解和犀利言辞打动了缪俊杰。缪俊杰希望王斌写一篇评论,王斌欣然接受。4000字的评论让缪俊杰和同事犯了难,编辑部认为王斌有才华、有思想,可激烈的语调和措辞很难刊发。王斌修改后,文章发出,据王斌回忆,发在了版面的“二条”位置。谈起往事,王斌的眼里充满了光。他谦虚地说,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在报纸上发表,而且是《人民日报》这样有影响力的报纸,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离文学梦又近了一些”。此后,王斌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谈电影

    和张艺谋在路边摊谈剧本

    王斌的电影剧本远比他的小说出名。他策划、编剧的电影有《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等。张艺谋既是他的合作者又是好朋友。 

    王斌说,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他刚刚失去了每个月115元的工作,经刘恒介绍,他与张艺谋相识、共事,结下深厚友谊。至今他和张艺谋还经常一起看电影,逛新光天地买衣服。王斌说,奥运会前后,张艺谋找他散心逛街,排遣压力。 

    谈起张艺谋,王斌说:“他意志坚定,充满永不衰竭的激情。越是有困难就越要冲锋。”张艺谋曾在棉纺厂做工人,修理机器。王斌也曾做过工人,在纺织厂,负责给白布染上颜色。王斌说,他和张艺谋初识的岁月,两个人经常吃路边摊。“当年的张艺谋永远要找最便宜的餐厅。我记得我们在东大桥附近吃了一顿羊杂汤,16块钱。他的BP机响了,是某个大使馆请他参加派对,他关机,说没有比谈剧本更有意思的事。”如今张艺谋放弃了小饭馆,是因为在那里无法再保证不被打扰地交流。 

    去年,有媒体报道称,王斌批评中国电影存在严重问题。今年,王斌批评《让子弹飞》,惹来反对声音无数。王斌表示:“中国电影丧失了文化价值。”他说,对于取得了高票房的电影,“我热烈地为他们高兴”。不过,电影不仅是取得票房,还应该有文化担当。他批评,中国电影,特别是商业电影的审美趣味正在降低。“真正的文化人,真正的电影人,不仅仅是让观众傻乐、狂呼,搞出所谓的给力台词。” 

    “《霍元甲》我写出了悲悯,但导演没拍出来。”王斌说,他保证悲悯在他的文学、电影作品中永不放弃,有机会的话,他愿意导演电影,前提是,一切可以掌控在他手中。

    ◎谈青年

    80后还未被网络彻底洗脑

    王斌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他对80后、90后有自己的见解。他说,80后属于第一拨独生子女,90后属于第二拨独生子女。90后目前年纪最大的,大约是21岁,还没什么社会经验,未进入社会,尚难论断。“90后沉溺于网络,社交能力有限,他们不能承受委屈,会对历史有担当吗?” 

    80后曾一度被媒体称为自私的一代。王斌却不这么看,他说,80后是特殊的一代,改革开放、计划生育,一系列历史潮流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他们对过去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知道一些事。2000年,网络兴起,在这之前,80后仍然保有不错的阅读习惯,没有被网络彻底洗脑,“然而今天,读书欲已经消亡”。在王斌心中,阅读包含传统价值观念,80后没有随波逐流,他们面对巨大压力艰难求生,恰是责任的承担者。

    ■茶博士札记

    提前一小时来到会场

    在活动开始一小时前,王老师就来到了活动场地。他说自己是当侦察兵出身的,家里也都是军人,所以参加活动从来都是可以早到但绝对不能迟到的。北京的交通又实在不好判断,自己又不开车,所以早早地就从家里出来,这也是当过兵的人的做事风格吧。   茶博士谢语

报道链接: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4/11/content_648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