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金文明

 金文明,编审,上海市人,1936年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汉语大词典》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96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现任上海新闻出版局特聘图书质量检查组审读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咬文嚼字》月刊编委。

金圣叹怎么会成了大明王朝的忠臣?(下)


以上就是所谓清初吴县诸生“抗粮哭庙”事件的始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哭庙以后鸣钟击鼓拥向府堂旋即被捕的十一名诸生中,并没有金圣叹在内。按照他那样性格狂放不羁的人,处在这种群情激奋的场合,似乎不大会龟缩在后面,一遇惊扰就夺路而逃。因此有人提出:金圣叹当时已53岁,又素负才名,可能应邀参与过“哭庙”一事的商议策划,但未必亲自跟年轻后生们一起到文庙去流涕痛哭。所以在被逮捕的十一人中就没有他在内。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事实上,逮捕金圣叹是在四月二十六日,离开哭庙案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由于江南巡抚朱国治与吴县县令任维初本是一丘之貉,任维初贪污的钱粮,主要是用来贿赂这个顶头上司的...

Read more

金圣叹怎么会成了大明王朝的忠臣?(上)


金圣叹怎么会成了大明王朝的忠臣?

清初“哭庙案”小考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中写道:

 

真正能够导致亡国的远不是这些才子艺术家。你看大明亡后,唯有苏州才子金圣叹哭声震天,他因痛哭而被杀。

 

从这两句简短的叙述中,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州才子金圣叹,不愧为朱明王朝大大的忠臣。你看,“大明亡后”,唯有他一个人嚎啕大哭,而且哭得震天价响,最后还因此引来杀身之祸。遗憾的是,当金圣叹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七月十三日立秋前被杀害于江宁(今南京)三山街时,南明小朝廷的永历皇帝也已危在旦夕。否则的话,他也许会特地下诏追认...

Read more

死去的柳宗元怎么能自写神庙碑?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柳侯祠》一文中写道: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第27页)

 

《文化苦旅》的初版本问世于1992年,余先生写作《柳侯祠》的时间肯定还要早。孤陋如我者,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却连柳州也没有去过,本来是没有资格对此说三道四的。但上述引文中出现的问题,是只要具备一点并不深奥的文史知识就可以作出判断的,因此我还是斗胆地向余先生提出来。

余先生说:柳侯祠...

Read more

回北京方雨网友


金文明:
   北京方雨网友,你好!谢谢您的提醒,我已将《金圣叹怎么成了大明王朝的重臣?》的下文的标题上补了一个“(下)”。文章下文原来就已发上来了,只是在标题上漏写一个“(下)”,让您找不到了,给您添麻烦了。真得很抱歉!这样的疏漏,肯定给其他读者也带了不便,现已不好,请您和各位网友继续点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Read more

金文明:治古典文学者不应有的知识欠缺(4)


到了明代,关于龙井茶的记载日益增多。田芝蘅《煮泉小品·宜茶》云:

 

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又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山绝品。

 

又明万历《杭州府志》云:

 

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

 

《钱塘县志》:

 

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名龙井茶,色青味甘。

 

从元朝前期的名家诗作,到明代中叶的笔记、方志,都对杭州的极品名茶龙井作了具体的介绍和赞扬。章培恒先生对此似乎一无所知,只管自顾自地说什么龙井的出名是始于清朝的乾隆时期。这跟历史事实怎么对得上口...

Read more

金文明:治古典文学者不应有的知识欠缺(3)


1982年,章先生在《〈施耐庵墓志〉辨伪及其他》和《施彦端是否施耐庵》两篇论文中,引录了两处干支纪日的文字。一处是根据施氏族谱所收杨新撰写的《故处士施公(让)墓志铭》末尾所署的立碑时间:

 

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望日壬寅吉立(见《献疑集》,第184、206页)

 

另一处是1958年出土的施让之子文昱安葬父母的地券所署的下葬时间:

 

大明景泰四年二月乙卯朔越有十五日壬寅(见《献疑集》,第184、206页)

 

章先生抄引了这两段文字后说:“年、月、日无一不合,这《墓志铭》决不是后人造得出的。”这里,我不想就《墓志...

Read more

金文明:治古典文学者不应有的知识欠缺(2)


(二)研究古代文化的人,要学一点干支纪日的常识。

在古人撰写的墓志铭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种用数字和干支配合纪日的形式,例如:

 

大唐贞观十八年岁次甲辰九月辛未朔廿三日癸巳

 

上面这一日期,如果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记述,还可写成:

 

贞观十八年九月廿三日

 

以上两种繁简不同的纪日形式,在古代的墓志铭中,哪一种属于常用的呢?说来也许让人不敢相信,根据我对《唐代墓志汇编》的查检和统计,前者的数量要远超于后者。

明明有着简单明了的表述形式,为什么古人偏要舍简就繁呢?

这里的原因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有学者认为,...

Read more

金文明:治古典文学者不应有的知识欠缺(1)


金文明:治古典文学者不应有的知识欠缺

——读章偶得

最近我以养病之闲,拜读了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章培恒先生的几本学术专著和有关中文艺术美的访谈录,一方面为他的博学泛览、骋思善辩之功所折服,同时也为他书中经常出现不应有的知识欠缺而深感惋惜。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我想选摘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略加考辨,供章培恒先生参考。

(一)唐代的“者”、“下”是否押韵,不能用现代读音去判断。

20044月,章先生在接受作家陈村的采访时,谈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名篇《登幽州台歌》,他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Read more

文人明星化


金文明:推介文坛前辈何满子先生新篇:《文人明星化》

上午收到今年第5期《文学自由谈》。翻开目录,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文坛前辈、当代杂文大家何满子先生的新篇:《文人明星化。文虽不长,然指陈时弊,针砭陋俗,启悟愚蒙,鞭挞顽劣,诚可谓仁者之心声,警世之佳作。特推介上网,以供同好观览评论焉。

 

文人明星化

                 何满子

当前文化市场上有个很夺目(市语谓之“抢眼球” )的现象,即文人...

Read more

《〈借我一生〉疑点很多——以“沈立民小报告”为例


金文明

    最近,有一位辛瑞良先生用伊美儿传来了他写的一篇文章《〈借我一生〉疑点很多——以“沈立民小报告”为例》。他在附注中说:“由于质疑、批评余秋雨的文章很难在上海报刊发表,因此特地将该文传送给金先生,希望能在您的博客上登录,以立此存照。”下面就是辛瑞良先生的原文,相信看过余秋雨《借我一生》的读者是会感到兴趣的。

          《借我一生》疑点很多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