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章先生在《〈施耐庵墓志〉辨伪及其他》和《施彦端是否施耐庵》两篇论文中,引录了两处干支纪日的文字。一处是根据施氏族谱所收杨新撰写的《故处士施公(让)墓志铭》末尾所署的立碑时间:
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望日壬寅吉立(见《献疑集》,第184、206页)
另一处是1958年出土的施让之子文昱安葬父母的地券所署的下葬时间:
大明景泰四年二月乙卯朔越有十五日壬寅(见《献疑集》,第184、206页)
章先生抄引了这两段文字后说:“年、月、日无一不合,这《墓志铭》决不是后人造得出的。”这里,我不想就《墓志铭》的真伪问题发表什么意见,只想问一下章先生:你对这两段干支纪日的文字,有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矛盾和差错?如果看不出来,我就给你提两条:
其一,比较两句引文,可以看出上句中“二月乙卯”后少了个“朔”字。这个字是万万不能少的。缺了它,“乙卯望日壬寅”这样的说法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其二,“二月乙卯朔”和“十五日(望日)壬寅”,其日期和干支存在明显的矛盾。“朔日”为“乙卯”,往后数十五应为“己巳”,因此十五日不可能是“壬寅”;如果十五日是“壬寅”,往前数十五应为“戊子”,则朔日也不应是“乙卯”。这样混乱的干支纪日,章先生怎么能照抄照搬而毫无察觉呢?看来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三)碧螺春、龙井茶何时出名,哪能离开史料乱说。
章培恒先生曾经写过一篇《中国茶文化杂谈》,收在《灾枣集》里。他在文章中不仅大谈自己喜欢瀹茗品茶的闲情雅趣,而且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古今许多名茶的品位、特色及制作工艺,说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这些随口胡侃的东西,在外行耳中听来,固然会感到侃者学问渊博,才华横溢,但一碰上略通茶史的人,就会发现其间隐藏着不少常识性差错。空口无凭,且让我举几个例子来说吧。
章先生在写到现今最名贵的两种绿茶时说:
碧螺春的出名,始于晚清;龙井的出名则始于乾隆时期。
事实果真如此吗?先来看碧螺春。
碧螺春是当今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绿茶中的极品。产于江苏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二“碧螺春”条云:
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因遂以名是茶云……己卯岁(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车驾幸太湖,宋公(江宁巡抚宋荦)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
又清戴延年《吴语》云:
碧螺春,产洞庭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日休)、陆(龟蒙)各有《茶坞》诗。宋时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近易兹名。色玉香兰,人争购之,洵茗荈中尤物也。
以上两例,都是专条记载碧螺春茶的重要资料。由前条可知,此茶民间原称“吓杀人香”。康熙三十八年,皇帝驾幸太湖,江宁巡抚宋荦购茶进献,康熙帝“以其名不雅”,始改称“碧螺春”。王应奎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时代相近,所记当为事实。后来,顾禄的《清嘉录》卷五、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初笔》卷四,都转引了王应奎的记载。陈康祺还进一步申说:“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这表明康熙三十八年以后,碧螺春已经作为贡品每年进献给朝廷了。再看后条《吴语》所载,碧螺春原名水月茶,近年始改今名。因为色如玉而香如兰,所以“人争购之”。《吴语》作者戴延年的生卒虽不可考,但书后有杨复吉所作跋语云:
[延年]《吴语》二十余条,辛卯出都时举以赠余者。久藏篋衍,今手为校录编次,聊寄暮云春树之感云尔。乙未夏日,同郡杨复吉识。
杨复吉生于乾隆十二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747-1820)。乙未年为乾隆四十年(1775),则戴延年作《吴语》二十余条以赠杨复吉的辛卯年当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此时的碧螺春茶,在京都地区已经出现了“人争购之”的盛况,可以算得上出名了吧?乾隆三十六年应当是清朝前期,章先生说“碧螺春的出名,始于晚清”,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再看龙井茶。
“龙井茶”是产于浙江杭州的极品名茶。“龙井茶”的“龙井”,起初是以泉得名的。北宋秦观《龙井记》云: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中之泉也。
又作《龙井题名记》云:
元丰二年(1079)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过杭,东还会稽,龙井辩(一作辨)才法师以书邀予入山……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上风篁岭,憩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据以上二文可知,“龙井”原名“龙泓”,实为深山乱石中的一泓泉水。秦观曾于元丰二年应辩才法师之邀,从参寥和尚上风篁岭,憩龙井亭,酌其泉而饮之。当时所谓的“饮”只是“酌泉”而非喝茶。
事有凑巧,也就在同一年,有位大臣赵抃致仕后曾去龙井游宿。六年后重访故地,遇辩才法师邀饮小龙茶,作《重游龙井》诗,诗前有序云:
余元丰己未(二年)仲春甲寅,以守杭得请归田,出游南山,宿龙井佛祠。今岁甲子六月朔旦复来,六年于兹矣。老僧辩才登龙泓亭烹小龙茶以迓余,因作四句云:“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茶。”
这里与秦观写龙井二文不同的是,赵抃重游龙井,比秦观晚了六年;秦观喝的是纯净的泉水,而赵抃饮的是茶水。不过这时的茶水并非当地所产的龙井茶,而是产于建州(今属福建)北苑官焙的贡茶,称为龙茶,又称龙团。这说明当时的杭州可能还没有自己的龙井名茶。
“龙井茶”的出名,当始于元朝前期。虞集(1272-1348)《游龙井》诗云:
杖藜入茶山,却立赏奇秀……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清昼……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诗中写到龙井的周遭已经有了“茶山”。写瓢中茶色的清纯,可以使“群岫”的“翠影”倒映其中。尤其是“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两句,更是点出了龙井茶的形象和特色。龙井的芽头翠而略黄,以采于谷雨前者尤佳。龚建华先生在其《中国茶典》一书中说:虞集的这首《游龙井》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龙井茶的最早记载。龙井茶如今能占得绿茶顶尖位置,虞集的这首《游龙井》也可是立尽功劳了”。(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