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明:治古典文学者不应有的知识欠缺
——读章偶得
最近我以养病之闲,拜读了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章培恒先生的几本学术专著和有关中文艺术美的访谈录,一方面为他的博学泛览、骋思善辩之功所折服,同时也为他书中经常出现不应有的知识欠缺而深感惋惜。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我想选摘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略加考辨,供章培恒先生参考。
(一)唐代的“者”、“下”是否押韵,不能用现代读音去判断。
2004年4月,章先生在接受作家陈村的采访时,谈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名篇《登幽州台歌》,他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面其实押韵都不押,句式也不整齐,也不讲对仗,但是确实是很好的很美的诗。(阿城、陈村等《我们拿爱情没办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句式不整齐,也不讲对仗,写得很好很美,这些都没有错。作为一首杂言体的短歌,句式当然无须整齐划一,也不必讲对仗,但要说它连“押韵都不押”,那就未免有点信口开河了。
稍微懂点诗歌常识的人都知道,古诗是一种旧体诗,它在表现形式上,跟“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新诗是不相同的。新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无韵的新诗照样称诗;而古诗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诗。因此,是否押韵,是区别古代诗体和文体的一条基本准则。
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押不押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验证:
其一,它的题名中有个“歌”字(“歌”本身是古代诗体的一种),而且后人编纂的《全唐诗》、《唐诗三百首》都把它收了进去。这说明作者和研究者公认它是诗,因此不可能不押韵。
其二,《登幽州台歌》一共四句,要确定它是否押韵,主要看二、四两句(首句可押可不押)。通过查检中古时代的韵书《广韵》,可知第二句末字“者”属于上声马韵,第四句末字“下”分属上声马韵和去声祃韵。无论马(mǎ)韵和祃(mà)韵,它们中古音的韵母都是相同或十分相近的,完全可以通押。
既然从题目、体裁和入韵字的查检上都确定了《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押韵的杂言古诗,那么,作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章先生,怎么会独逞臆想,贸然地向公众宣告它连“押韵都不押”呢?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由于章先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着某些不应有的缺陷。从《灾枣集》(章著论文和杂文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所收的几篇述学忆旧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章先生早年曾师从过蒋天枢教授。在导师的点拨下,他攻读了《通鉴》、《史记》、《汉书》等史学名著和《说文》段注、《尔雅注疏》、《尔雅义疏》等文字训诂学专著,还“同时泛览目录、板本、校勘学方面的书”(见《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后记),但恰恰没有片言只语涉及对治古典文学者至关重要的音韵学。这一专业领域知识的欠缺,使他无从了解中古语音和现代语音的演变和区别。一到需要准确表述的时候,差错也就无法避免了。据我所知,章先生籍贯浙江绍兴,平时出言吐语、诵读诗文用的都是略带方音的官话。《登幽州台歌》中两个本来押韵的字“者”和“下”,到了现代普通话里已经分道扬镳,变成毫不相干的zhě和xià。我估计章先生诵读时,用的是他说惯了的现代绍兴官话,当然一点和谐顺耳的感觉都没有,所以才会冲口而出,说它连“押韵都不押”了。这个差错,归根结底,只能是缺乏音韵学常识造成的。
为了证实上述情况,这里再举一个相关的例子:
他在《自我的觉醒和悲哀》一文中,引录了三国魏阮籍的一首《咏怀》诗: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十七,《灾枣集》,第154页)
这是一首确定无疑的押韵的古诗。其中第二句和第八句的入韵字就是“者”和“下”。章先生全文加以引录,而且还对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作了细致的分析,当时并没有认为其中的“者”和“下”不押韵。然而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后来到了要谈论另一首《登幽州台歌》时,他却把阮籍这首同样以“者”、“下”押韵的《咏怀》诗完全忘记了。这说明“者”和“下”的押韵与否,在他那里完全是一笔糊涂帐。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