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柳宗元怎么能自写神庙碑?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柳侯祠》一文中写道: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第27页)

 

《文化苦旅》的初版本问世于1992年,余先生写作《柳侯祠》的时间肯定还要早。孤陋如我者,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却连柳州也没有去过,本来是没有资格对此说三道四的。但上述引文中出现的问题,是只要具备一点并不深奥的文史知识就可以作出判断的,因此我还是斗胆地向余先生提出来。

余先生说:柳侯祠前的“《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柳宗元)手迹”。《剑铭碑》的情况我不熟悉,姑置勿论,这里只谈《荔子碑》。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柳宗元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柳州刺史的。他到任以后,实行了一系列开明务实、发展经济的进步措施,在短短三年内,就使柳州出现了“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流浪及逃亡在外的人)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埠,码头)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出相弟(悌)长,入相慈孝……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的繁荣景象。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积劳成疾的柳宗元在柳州去世,享年仅47岁。柳州百姓为了寄托哀思,表达对这位父母官的爱戴和崇敬之情,特地在罗池畔建筑祠庙,尊他为“罗池之神”,四时供奉设祭。他生前的好友韩愈应邀写了一篇《柳州罗池庙碑》,碑文分两个部分,前半为散文体,具体记叙了柳宗元在柳州四年的政绩和建碑的缘由;后半则为类似楚骚的韵文体,称《迎享送神诗》,供人们在祭祀时吟唱所用,因其起首有“荔子丹兮蕉黄”之句,所以也别称《荔子丹碑》或《荔子碑》。

对于韩愈的这篇碑文,北宋欧阳修把它著录在《集古录》卷八中,其跋尾说:

 

右《罗池庙碑》,唐尚书吏部侍郎韩愈撰,中书舍人、史馆修撰沈传师书。碑后题云“长庆元年(821)正月建”。按《穆宗实录》,长庆二年(822)二月,传师自尚书兵部郎中、翰林学士罢为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其九月,愈自兵部迁吏部。碑言柳侯死后三年庙成,明年,愈为柳人书罗池事。子厚(柳宗元字)以元和十四年(819)卒,至愈作碑时当是长庆三年(823)。考二君官与此碑亦同,但不应在元年正月,盖后人传模者误刻之尔。

 

通过以上跋文可知:

(—)《罗池庙碑》全文为唐韩愈所撰(原文收入《韩昌黎文集》)。撰写的时间在柳宗元死后四年的唐穆宗长庆三年(823)。

(二)柳侯祠前碑文原刻的书写者,是唐代的沈传师。

这块由韩愈撰文、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刻成以后,至北宋时还一直树立在柳州的柳侯祠前。因为它的宋拓孤本流传到清代,为金石书法学家何绍基所收藏,日本博文堂用珂罗版影印传世,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见附图一)。大约在两宋之交或稍前一点时间,这块原刻碑文就已毁佚不存了。而1990年代初余先生在柳侯祠前看到的《荔子碑》,则是□良(姓已佚)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所立。碑文共十行,每行十六字,只是《罗池庙碑》后半的韵文部分,故俗称《荔子碑》,也称《罗池庙迎送神辞碑》。据学者考证,其字体为北宋苏轼所写的擘窠书(见附图二)。由于撰文者韩愈、书写者苏轼和碑文所歌颂的柳宗元,都是绝代的文豪,所以这块《荔子碑》又被称为“三绝碑”。

综上所述,答案已经十分清楚:无论是唐代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全文原刻,还是北宋苏轼书写的后半部分韵文《荔子碑》,其字体都不可能是柳宗元的手迹。因为早已死去的柳州刺史,即使被尊为“罗池之神”,也总归无法再从地底下爬起来给自己的神庙书写碑文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