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胡坚

胡坚,曾用笔名文嚎、刺小刀。1983年11月生于武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毕业于武汉市十四中学高中。自幼爱好阅读写作,曾获武汉市“楚才杯”作文竞赛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2002年1月,《萌芽》杂志头条发表其署名“刺小刀”的小说作品《宠儿》。2月,新浪网为其开设署名“文嚎”的作家专栏,这也是新浪网首次为一个在读高中生开设作家专栏。3月,知名学术刊物《东方》发表其一篇论述教育问题的小文章《转型代价、人口危机和教育问题》,《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著名报刊也发表其过文章。4月,在文化界纪念王小波的活动中,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之一的胡坚颇为活跃,写了不少论及王小波的文章发表。5月初,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举推出小说集《愤青时代》,并声称出版此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展示自己足以骄人的文学才华从而获得一个北大的特招名额。

衣服的规矩


年节的意义,从农耕社会到信息时代,早已从生产转移到了生活。当生活本身成为目的时,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但如果操作失误,复杂本身成为了目的,而生活却会被疏离。欧洲大陆上的居民,特别是法国人,喜欢开英国人的玩笑:"我们有最好的菜,你们有最好的餐桌规矩。"

很难说有规矩就一点是好的,但是在30年经济建设的基础打下之后,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时代里,人们确实走过一段弯路,代表之作就是大吃大喝,无数勇士奋战沙场吃出了慢性病,后来终于明白过来,开始修身养性,结果开始流行炒普洱茶。

西装也是不尴不尬的邯郸之地,总有人自信满满彻底抛弃西装,只穿民族服装就可以,当年梁实秋就曾经鄙视过...

Read more

西装偶像


老一代人讲究过新年穿新衣,新年往往是个假期,讲究的是个生活,是个气氛;年轻人不同,奋斗为主,第一身西装往往是刚参加工作时才去买的。遥想那青葱岁月,大学毕业前夕,校园里西服生意火爆,男生们纷纷攒下几个月的生活费去货得一件洋装在身,以期在招聘时能获得印象加分,连平日里的粗口此时也改为英文了,充分显示了其国际化潜力。

 

很难说这是不是一种自我暗示,刻薄的美国佬福塞尔曾引过一个数据,穿着整齐者在应聘甚至要饭时,成绩都会好不少。可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轻那会儿这个最需要自信的时光里,往往却买不了好衣服。老夫当年粉意大利货,在商场里摸过十来万的山羊绒面料和犀牛角扣子,即使是中国代...

Read more

新奇,有创见,富有想象力的“五四”采访


以下为全文

 


1、你可不可以理解美国人的理想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例如消防员、水管工,而不是科学家、富豪?我们的青年之于社会,应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很有趣的比较,我想看到“美国人的理想”具体原文,如果它有一定社会学意义上的代表性的话。
至于定位问题,这个得看自身。从宏观上来讲等于没讲——我们的青年之于社会,应该是以一种公民的形式存在;之于宇宙,应该是以一种碳基生命的形式存在
 
 
 
2、当下的青年最关注的大多是就业、买房、结婚等现实问题,似乎谈理想已经成为很奢侈的事情。你认为这种普遍的现实与利己主义是不是当下青年常常会感到迷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