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偶像


老一代人讲究过新年穿新衣,新年往往是个假期,讲究的是个生活,是个气氛;年轻人不同,奋斗为主,第一身西装往往是刚参加工作时才去买的。遥想那青葱岁月,大学毕业前夕,校园里西服生意火爆,男生们纷纷攒下几个月的生活费去货得一件洋装在身,以期在招聘时能获得印象加分,连平日里的粗口此时也改为英文了,充分显示了其国际化潜力。

 

很难说这是不是一种自我暗示,刻薄的美国佬福塞尔曾引过一个数据,穿着整齐者在应聘甚至要饭时,成绩都会好不少。可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轻那会儿这个最需要自信的时光里,往往却买不了好衣服。老夫当年粉意大利货,在商场里摸过十来万的山羊绒面料和犀牛角扣子,即使是中国代工的低端线,也得5位数,买不起真是买不起,不得已,从一个比较穷的现实主义者变成了一个比较穷的环保主义者。

 



 

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没有街拍可看,也没有明星可学,英不但是道德上做表率(二婚的压力挺大),也是流行的风向标。后来好莱坞好莱坞和电视兴起,群众的偶像才多元起来。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至少在互联网不发达的80,90时代里,普通群众想看外国人穿西装,最常见的模特就是美国总统。

 

这里就有年代差异,肯尼迪时代的观众水平大概会比较高,里根时代的恐怕就有点老年派,罗斯福腿脚不好,他的粉丝们裤子兴许会出些问题;近代一点的小布什喜欢扮演牛仔,奥巴马喜欢穿便宜货,很多人觉得克林顿风度好,不过美国素来缺少奢侈品消费的传统和文化,清教徒的价值观更视奢侈品是堕落和异端,克林顿总穿着大一号的美式西服(lvy look,藤校学生仔穿的平装版西装,被人吹成“书卷气”)在电视里晃,实在不是个好榜样。

 



(这图是我翻拍的书,小树丛的爸爸当年在中国,那会儿还没有大使馆,叫驻华联络处,这家伙副总统没捞上,跑中国来混。说实话,他穿得不坏)

 

而且对于克林顿总统的电视函授学员来说,现代西装,衬里越做越薄,多数不贴身,学习克总统的衣架风格,穿在身上乃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境界——碰上夏天出一脑门汗,衣服走形,远一看,还以为是穿着旧时上海滩混混的绸衫。年轻时代里,学生会里的土鳖部长们出场多做如此打扮——油头粉面,穿着黄色,绿色,咖啡色,似乎是西装的东西。

 

(用棕色面料做身正装在城里穿,在这萨维尔街上仍然是被嗤之以鼻的土鳖行为。有个老外写文章说他有套漂亮的棕色毛料西装,是在纽约做的,美国裁缝也没有鄙视他,他只是很高兴做成了这么一笔生意。结果几年以后,他穿着这身衣服在伦敦西区买东西,逛进了萨维尔街的一家名店。一个营业员凑了过来,用那种你能想到的友善语气和我说:很好的乡村西装,先生,你介意我打听一下是哪个傻逼做的这衣服么?不是没有例外,在米兰金融圈里,有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家伙也穿棕色西装,只是这风格没有流行开,不是银行家的话,穿棕色西装总让人觉得是卖手机的)

 

年轻人经过了摔打,有了本钱,就可以办很多年轻时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比如那些显示和炫耀品味的bespoke,一定要在伦敦西区的savile row上找。而且也能慢慢明白过来,人民喜闻乐见的美国总统往往不是好的穿衣榜样。圣诞节的时候,中国人在巴黎购物,不知道会不会光顾老佛爷顶层能量身订英式套装?慕名而去的外乡人太多,懒鬼子会不会糊弄人?

 

年纪大了,身材还会渐渐走形,想穿衣服的时候没有钱,有了钱又没了身材。从镀金时代到丰裕社会,量身定做西服的家伙身材多半好不到哪里去。人人都知道的,单排扣西服最后一颗扣子不扣,就是抄袭了一位大肚子名人的习惯——他是想扣来着,可是他的大肚子不答应,只好解开晾着。

 

 

 

 

 

顺便说一句

国内有些二道贩子老师教人,说两扣西装扣上面一个

三扣可以扣上面两个或只扣中间一个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三扣西装的轮廓设计基础是基于上面两个扣子都扣上的,只扣中间的并不正确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