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作者文章归档:胡坚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读书的时候,楼上楼下的土鳖师兄喜欢穿着短裤串门
有一回某loser又在耳边聒噪,说自己可以不带钱在某发廊一条
loser们热衷吹嘘的小香港乃是我上初中时天天放学经过的地方
一篇读罢头飞雪,从此俺是易粉丝
应笑多情少年伴,当年徒被锁金笼
当年在螃蟹甲一带读书的时候,班里几个学习不成的男同学喜欢混在一起,每天上完头两节班主任的课后,就相约从学校后的凤凰山上逃跑。彼时学校管理机关在校门口布置了岗哨抓逃学的,可后山上道路崎岖遍布植被,千里青纱帐,不能处处布防,成为我们跑路的主要渠道。
我有个长期逃学的搭档叫老刘,长得像根竹竿,体检时竟然比有些女生还轻,常被我们鄙视。正常情况下,竹竿目标大,坐在教室里显眼,走了也显眼,所以体形不适合逃学,但是胜在有一桩好处,就是沉默,不像我这样爱好喧哗的,人一旦离开,教室就会安静不少,老师反而会惊觉不适。
暂且叫他刘竿子。刘竿子的沉默我有深深的领教。二年级时,他看上了我同桌的马尾巴女...
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们是共和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中国最后的一场战争悄悄远去
所谓青春,不过又是一场怒放却又急速凋零的往事。
他们亲眼见证着父辈的心血如旧日的文明被抛弃
江山不改,人间白发
两代人的青春,被遗忘的时光
这里是92年到96年的一些故事,我原本想把他们从历史的记忆中发掘出来,但最终的结局确是将他们再次埋葬。
2001年的时候,我路过当初参加数奥培训的一个教学点,突然想为那个逝去的年代写点东西。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应试教育最疯狂的年代,...
恐逢故里莺花笑,耻做明朝失路人
看上去我们一日千里,看上去我们万象更新,这些都不需要了,只是事实常常不...
那知下药还沽底,人去人来剩一卮
当年盛装
百多年前,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游历西欧,看见外国小孩逢年节穿的新衣,乃是笔挺的三件套,腰间甚至还挂着一把缩小的佩剑,觉得万分惊奇——难道这外国小孩不长个子?
其实中国民间也有过年穿新衣的传统,只是碰上家里兄弟姐妹多了,弟弟妹妹们往往得捡上面剩下的。后来赶上计划生育时代的独生子,在家中可享受大哥级待遇,年节学校搞集体活动,还能盛装一番。
那时的盛装打扮讲究的乃是个整齐,一般是白衫蓝裤配合白色帆布球鞋,不论男女皆脸蛋扑粉,眉心还要一点红。虽化妆毫无技术可言,且因各人家境不同,白衫蓝裤质地各异,球鞋中还有涂粉笔冒充白色鱼目混珠的,但登台合唱,前后排错开呈波浪状摇摆,也颇有声势。
...
历史的衣装
历史的衣装
1941年的3月,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刚刚渡过了又一个春节,虽然未必能够看得清晰,但毕竟又向胜利前进了一步。此时的日本侵略者,却迈出了走向覆亡的重要一步。
就在这个三月,日本海军军官吉川猛夫在横滨扔了一切可能泄露身份的衣物,想重新买套西装,只是此时,随着战事的吃紧,本土物资已开始短缺。1941年的3月,日本的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毛料的西装了,无奈的吉田只好买了件人造毛的西装,匆匆出发了。他将担负秘密任务,以外交身份进入檀香山,为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做最后的情报搜集工作。
后来者恐怕很少知道,中国所流传的西装,在历史上曾经和两个国家密不可...
苏联派
当代的年轻人恐怕很难追忆上一代“布拉吉”的时代记忆了。半个世纪之前,毛料乃是稀罕实物,不到逢年过节,实在不好意思消费。那会儿苏联牵头的“经互会”给成员国进行了产业分工,朝鲜做涤纶,苏联做花布,匈牙利就得做皮鞋(按,两年前,外交部的同志座谈,说起去匈牙利访问,被当地的失业工人抗议,差点赶在小树丛之前被人扔鞋子——该国1000多万人口,一年进口中国皮鞋2000万双),当这一切流通不畅的时候,供求市场就会出现问题。一直到了 80年代,东德专家来中国出差,还会大量吃进毛料带回去送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上流行的不是哈韩哈日,也不是瘦瘦高高的“英伦范儿”,而是苏联派,如果当年有街拍,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