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衣装
1941年的3月,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刚刚渡过了又一个春节,虽然未必能够看得清晰,但毕竟又向胜利前进了一步。此时的日本侵略者,却迈出了走向覆亡的重要一步。
就在这个三月,日本海军军官吉川猛夫在横滨扔了一切可能泄露身份的衣物,想重新买套西装,只是此时,随着战事的吃紧,本土物资已开始短缺。1941年的3月,日本的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毛料的西装了,无奈的吉田只好买了件人造毛的西装,匆匆出发了。他将担负秘密任务,以外交身份进入檀香山,为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做最后的情报搜集工作。
后来者恐怕很少知道,中国所流传的西装,在历史上曾经和两个国家密不可分——日本和俄国。上世纪30年代,日本创办过一本《洋装》杂志,邮购业务都拓展到了殖民地。早年间老夫负笈北上,曾看过一些陈货,想来定是45年广岛原爆,苏军南下,鬼子兵败如山,关东军和拓荒团跑路匆忙,在昔日"满洲国"的土地上丢下的遗物。
现代人总结国家发展经验的时候,总喜欢说日本人善于学习,不知70年前有没有版权保护和版权合作的概念,反正在三十年代的杂志里,日本编辑是勤勉地从同时期的英国杂志中转载了大量的图文。胡平先生曾总结该民族善于学习的特点——"我们什么也没有,别人有的我们一定要有",便是这个意思。历史上,日本曾经从中国学走了不少东西,而在西装一物,却有一条重要渠道是反向传播,由日本传入中国。
日本侵占东北期间,大量的移民涌入催生了这个市场,各大洋行都有下属的男装部培养学徒制作西装,一时间生意兴隆,周边产业也跟着兴盛。行业协会甚至会组织"全满"和"关东州"的洋服店搞些活动——今天的大连一片在当年叫做"关东州",和傀儡满洲国不同,乃是日本殖民领土。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几十年过去了,日资企业在华进行投资和产业布局时,仍对其念念不忘,早在80年代末,日本人杉山便担任总技师,在大连搞西装的外单出口加工了——经常和西装摆在一起说的手表更是一个例子,日本的国宝级手表CREDOR专柜没有开在消费能力最高的京沪粤,没有开在消费能力较高的沈阳,独独开在了大连。
时至今日,尽管日本还有保留有诸多行业协会和工艺大师,但有一点恐怕是日本洋装界人士不愿意看到也无法阻挡的——西装开始进入批量生产的时代,他们自己手工西装技术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在手工西装的制作工艺上,日派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干净和仔细——没有英国的传统,没有意大利的设计,日本派只能在工艺上精益求精,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在工艺的传承过程中最容易丢掉的一环。所以一旦遭逢重大的变故,如二战战败,如成衣兴起,日派西装工艺所受的冲击是最大的。
好在这个机械化生产的时代,人们都喜欢买成衣。30年前的中国市场上还没有现在这些意大利名牌,人们在年节里如果能买上一件日本西装也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了。据载,1985年日本人杉山在北京开了一家内销店经销他设计的西装,当时的售价乃是人民币750-850元,门庭若市。
顺便说一句,几个月前偶尔去看credor的中国区网站
才发现已经在中国撤柜很久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