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游历西欧,看见外国小孩逢年节穿的新衣,乃是笔挺的三件套,腰间甚至还挂着一把缩小的佩剑,觉得万分惊奇——难道这外国小孩不长个子?
其实中国民间也有过年穿新衣的传统,只是碰上家里兄弟姐妹多了,弟弟妹妹们往往得捡上面剩下的。后来赶上计划生育时代的独生子,在家中可享受大哥级待遇,年节学校搞集体活动,还能盛装一番。
那时的盛装打扮讲究的乃是个整齐,一般是白衫蓝裤配合白色帆布球鞋,不论男女皆脸蛋扑粉,眉心还要一点红。虽化妆毫无技术可言,且因各人家境不同,白衫蓝裤质地各异,球鞋中还有涂粉笔冒充白色鱼目混珠的,但登台合唱,前后排错开呈波浪状摇摆,也颇有声势。
再往后几年,各家自备的"蓝白配"被淘汰,制式批量购买的运动衫式样校服开始流行。在老夫后半截学生生涯里,针织夹克校服基本是当多功能服在超负荷服役——儿童节贴肉穿,春节套在毛衣外,正式场合用于接受值日生的着装检查,娱乐时间可充当超人的斗篷,武斗时还能卷在小臂当天龙盾,如果需要扮演七进七出的赵子龙,在这衣服的怀里塞进去一个刘阿斗也是绰绰有余……
很容易想象,要完整地履行如上职责,这神奇的运动服至少得比正常着装大上两三个号——学生时代里人人如此,殊少异议。那个清末文人的逻辑几乎被所有的人认同:小孩长个儿,买大点以后能穿。
但是一个更隐晦的道理却被刻意遮蔽:大衣服小个子能穿,小衣服大个子却穿不了。为了让一条生产线上的产品尽可能地给更多人穿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大一些。让一件衣服,尽可能适应更多的人。这就是现代成衣业避而不谈的精髓所在,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真正地适应每一个人。
上个世纪最后十年的学生校服,在材料选择,款式设计,穿着舒适型上都可当作是最软的柿子,因而成为一个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个矛盾造成了严重恶果:在老夫最虚荣,最向往宝马华服的青葱岁月里,残酷的现实却是一群半大小子穿着敞开拉链兜住屁股的针织夹克校服混迹于录像厅,集体羡慕香港电影里同龄人笔挺的正装校服——海军蓝上衣,贴兜,金属扣,卡其裤。
可以肯定的是,直到今天,老夫当年的同学里大多数人仍不知道这种上衣名叫blazer,裤子名叫chino,但是这并不妨碍在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他们能一眼认出美国队和日本队穿着的就是这种玩意。
流光易老,尘世嚣嚣,当年的校服男女已成家立业,尚来不及年轻,就开始回忆了,新的年轻人一点也不在意针织面料夹克式的大袍子套在身上——他们或许更喜欢黑兄弟的大裤裆和机器做出来蕾丝花边,还喜欢disco球下面亮闪闪的化纤面料
当年盛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顺便说一句,后来我看英国裁缝mahon的博客,发现洋学生们的校服也很差劲
式样虽是正经的西装上衣,但是裁剪却很差劲——肥肥大大,就像个盒子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