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冯允甫

冯允甫,字雍普,号山河道翁,又号黄河老农。1953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好学,尤喜书画,少时学习《芥子园》,又学究齐白石花鸟,后专门研究黄宾虹山水及二王、颜、赵书法,常年浸淫笔墨,博览历代法帖,临摹名家作品,推敲、取精、提炼,积累创作经验,把握创新渠道,丰富作品内涵。坚持转益多师为吾师,着眼大众为人民的书画理念。性好结识有识之士与之谈经论道,且寓学寓教寓悦。为人咸宜,宜静宜动,宜简宜繁,自信包容。心明眼亮,若虚若空,若即若离,外化而内不化,正气于身,曲恭不为。乐善好施,淡薄名利。尝以作品送人不图回报。参加展事多有获奖。创作作品数千,发表作品百余,被国内几家藏馆及国外部分爱好者收藏近百幅,素以多产高产而著称画界。著有《冯允甫山水画集》等。
冯允甫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然与和谐,主张性灵透视。书风刚柔相济,含韵法力。画格简从意要,不事浮凿。此境界缘于自学师心、师帖、师古。师心则畅达心之百脉;师帖则问根求源穷其变化;师古则精化出神陶然情操。故其画卓然独面,其书自然雅观,所受文人青睐
冯允甫从事美术教育工作30余年,多次荣获艺术教育成果奖。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美术家联

不必为冠之以名者所囿


 

 不必为冠之以名者所
世人多知板桥道人为墨竹天下妙法唯一者,免知苦瓜和尚之师法自然,未知夏晟一支竹,西凉十锭金"等名人笔意。更简闻宋人所画为东坡论法之"眼中,手中,胸中"之竹。千年之前,古人尚知师法自然,贵在求变,吾辈当自知道法自然之至理,向自然求变通,不为已有所囿。
况有君子们常在画竹的技法上冠以"人品","气节"意识说.什么"竹若人"等人造思想与艺术表象密不可分.实则如此吗?未必!宋徽宗创"瘦金"书,可算铁骨铮铮,刀剑森然吧?蔡京书风也是举国效习,二人人品何也?乾隆大帝治国安泰,英武世瞻,而其字我看不失妩媚,柔胜于刚,然也自成体统。
书画表现形式有其...

Read more

生动是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


 

生动是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
从美学的角度说线条应是多变的灵活的,不是固定的僵死的;从史学的角度说历史是一个变化替代的过程;从中国书法本身说它时时在变化,因为变化使它永远活着并生生不息。好的书法作品其笔画是有生动感的(终产物到)。
文字的出现表明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汉字的诞生之初并无艺术价值,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中国书法伴随中国历史的延续最终升华为书法艺术,并有了他的自身价值。纵观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从史哲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受客观性与自主性的制约和支配的,它的价值取向是随机而变得。时代政治经济状况从不同的侧面拉动着书法的艺术...

Read more

志道据德 依仁游艺


 

志道据德 依仁游艺
——谈书画教育化和谐
作者:冯允甫
在世界美术史上,惟中国宋元书画最能表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惟明清书画最能体现大千世界的万般情趣。“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诗、书、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正是我们东方艺术的真谛所在。
《周礼·保氏》中有:“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说此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这体现了古代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并做进一步的阐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