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道据德 依仁游艺


 

志道据德 依仁游艺
——谈书画教育化和谐
作者:冯允甫
在世界美术史上,惟中国宋元书画最能表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惟明清书画最能体现大千世界的万般情趣。“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诗、书、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正是我们东方艺术的真谛所在。
《周礼·保氏》中有:“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说此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这体现了古代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并做进一步的阐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中可以看出“艺”的教育的重要性。“艺”的概念发展至今,自然包含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艺术所流露出的和谐的美,在于艺术来源于人和自然的本真,而和谐的美是人类精神生活所必需的。因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培养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一个没有审美意识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创造能力的,也无法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诚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中国的书画艺术含蕴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妙美绝伦的斑斓画面,变幻莫测的笔墨线条,始终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自有其道,需要不断地熏习、体味,并积淀一定书画理论,才能深入其中,并修心见性。
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书画艺术的繁荣,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书画艺术的审美情趣或缺失或浅显,高雅艺术不够普及,就青少年教育而言,书画艺术作为美育的载体,其受重视的程度也远远不够。绝大多数校园看不到一张世界名画,找不出一幅中国名家书画真迹,举办的展览作品老面孔较多。校园里缺失书画艺术构建的人文氛围,这样的环境很难培养青少年高雅的品味和高尚的性情。
从本源上提高全民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广大青少年对美的情操的追求,是艺术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提高中国书画的鉴赏能力,让高雅的书画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当然,不同级别、类型的书画展览也促进了各地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书画爱好者的收藏。这对于艺术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把书画教育、书画活动有机地融入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中,积极开展中国书画的教学实践,让优秀的艺术作品走进校园,使青少年熏习、体味艺术之美,也让艺术的美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之中。
把书画艺术之美内化为人性之美,天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