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厉以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关系学史学会会长。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厉以宁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其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

如何消除结构性失衡?必须碰硬的


 

  在厉以宁看来,消除结构性失衡说了很久,但一直难以实现主要是有四大原因:第一,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这样就形成了行政主导下的结构性失衡。第二,长期以来政府的干预跟宏观调控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三,各部门、各地区甚至是各个企业都有攀比的现象,很难做到在市场经济道路上发展。第四,“发现错误”是很难的。

  厉以宁认为,调整经济结构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而转变发展方式有两大阻碍,第一是利益集团的阻挠,第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可能会造成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其认为,必须要靠提高效率加以应对,分别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l...

Read more

要重视对资本金融的研究


  资本金融是当今世界现代金融发展的新领域。从中国走过的三十多年改革实践看,它既是股份制改革和发展的延伸,也是从传统货币金融单一的间接融资向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的现代金融发展的方向。 三十多年前,即1980年4~5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国家劳动总局召开的劳动工资座谈会上,我提出了在中国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建议,当时还仅仅是为了扩大就业,特别是为了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就业,因为在我看来,通过股份集资兴办企业,投资多了,就业人数也会增加。实际上,在我提出股份制改革建议的同时,社会上已经出现群众集资组成的股份制企业,我只不过是理论界较早提出这一改革建议的学者之一而已。

  1986...

Read more

中国经济面临十大尖锐问题


  第一个问题:新常态和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前几年我们热衷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实践已经证明,高速增长会带来五个严重的弊端: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产能过剩,低效率,错过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的大好时机。

  2008 年国际上发生了金融危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日本都在抓紧技术创新。而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这个时候仍然要大力追求GDP 的增长,这样我们错过了结构调整、经济方式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时机。

  我们再进一步考察,适应新常态要怎么适应呢...

Read more

互联网时代创新同熊彼特时代有什么不同?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当前,成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奋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要实现“基本形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的创新创造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

Read more

中国经济面临的十大尖锐问题


 

  第一个问题:新常态和适应新常态

  究竟什么叫新常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前几年我们热衷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实践已经证明,高速增长会带来五个重要的弊端:

  第一个弊端,资源过渡消耗。

  第二个弊端,生态破坏。

  第三个弊端,产能过剩。

  第四个弊端,低效率。

  第五个弊端,错过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的大好时机。

  2008年国际上发生了金融危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德国、日本都在抓紧技术创新,而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这个时候仍然要大力追求G...

Read more

中国实际GDP比数据高 保姆等职业收入未计入


  如何理解“新常态”

  如何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不正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应逐步转入常态。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这是不能持久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现在提到的“新常态”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长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是不利的。第二,经济超高速增长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资源消耗过快,生态恶化,效率低下,产能过剩,以及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其中,“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rd...

Read more

寻找中国红利的“新源泉”


  在《大变局与新动力》这本书里面,我将自己多年来关于改革的重要看法和观点,重新整理了一遍,对于改革是怎么走过来的,在制度、理论上有哪些创新和发展,对于中国当前面临的改革难题,以及未来的红利,都做了一些梳理,希望能让大家对于我们近40年来走过的改革之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我也想再讲一讲对未来的看法。

  新改革红利

  我最近一直在强调,中国正在涌现新的红利,这是我们未来改革的新动力。但新的红利不可能自发地涌现。如果没有一种新的体制或新的机制,新的红利就缺乏相应的基础条件,涌现是不可能的。

  红利的新源泉来自亿万群众和千万家企业的活力,他们也是新红利的获得者。他们在新的体制和...

Read more

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


 

  从世界上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可以看到,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到的“中等收入陷阱”确实存在。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时间并不长,中国会不会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并落入其中?这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只要应对得当,改革措施及时到位,中国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但是,除了“中等收入陷阱”外,就没有其他类型的“收入陷阱”吗?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后,就能保证此后不会再遇到“高收入...

Read more

新红利已经开始涌现或即将爆发


  原有红利的丧失和新红利的涌现,是一个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这里将对红利的源泉做一些探讨。

  原有的“红利”是怎样消失的?

  1.原有的“红利”消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原有的各种“红利”是适应于经济发展前期的。因此随着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变化,这样一来,原有“红利”的消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原有红利的消失应主要归因于转型的不及时和不到位

  原有的红利如果在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型的条件下,也会随之而转型,那就不会发生“红利消失&rdquo...

Read more

未来可能不需要企业家了


  被誉为“创新领域”鼻祖的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一谈到“创新”, 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破坏性创新”,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20世纪至今已经100多年过去了,形势更迭万千,今非昔比,一个世纪前熊彼特提出的“创新”如今还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文化的认同?

  著名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