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余华

浙江海盐人,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特稿:余华笔下的神经错乱的中国画面


特稿﹕余华笔下的神经错乱的中国画面

多维社记者纪军报导/2006年在中国议论最多作品就是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兄弟》﹐这部分上下两册的巨著在2005年和2006年相继推出﹐其销量已接近100万册。《纽约时报》评论说﹐这部讲述着两位异姓兄弟的超现实的故事﹐却在一个图书盗版猖獗以及小说可随意在网上下载的国家﹐获得了如此非凡的成绩。余华说﹐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后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
近日﹐《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分别发表纽约时报记者巴尔博扎(David Barboza)对余华的专访﹐分别用了不同的标题﹕“一个作家笔下的神经...

Read more

访谈:巨大欲望的时代


原载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6年4月21日
 
巨大欲望的时代
——与作家余华关于文化大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的对话
 
《法兰克福汇报》记者马克·西蒙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四十周年纪念日,中国方面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以对。但是,一本几周以来一直排在中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的长篇小说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与今天这个时代之间的关联。出生于1960年的余华在小说《兄弟》当中讲述了两个兄弟从60年代直到今天的起伏多变的故事,一本讲述下层人物的长篇小说,在里面,滑稽可笑总是与悲剧相互连接。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作家,余华将于4月25日在柏林的世界文化大厦举行朗读会。我们在北京...

Read more

《我能否相信自己》后记


《我能否相信自己》后记

       余 华
 
  这是一部随笔自选集,里面收入了十八篇关于文学和音乐的随笔,似乎可以证实我在《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之后到《兄弟》出版之前的十年里没有虚度年华。那些年我沉醉其中,用品尝的方式,不是用喝的方式,重读了仿佛熟悉其实仍然陌生的作品,然后像是一个迷路的孩子固执地寻找想象中的目标那样,寻找我在阅读和写作生涯里时常出现的神秘力量。可以这么说,我在漫长的寻找旅途上不断感受着艺术里神秘力量的闪现。为什么要用闪现这个词汇?因为它们若隐若现瞬间即逝,捕捉的时候也是它们消失的时候,我只能通过记忆、想象和情感公开地和非公开地保存它们,永久占有。随着时...

Read more

《在细雨中呼喊》访谈:答美国批评家William Marx问


 
 

答美国批评家William Marx问


Marx:《在细雨中呼喊》将由兰登书屋旗下的Anchor出版发行,这是1991年您三十一岁的时候写的,是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本书里,您从一个男青年的角度记述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的困难生活。回过头来,您今天怎么看这部小说?如果现在有机会修改或增订的话,您会做一些改动吗?

余华:是的,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此之前我已经写了七年,有五部短篇小说集,有三十多个故事了。1991年的时候我决定写作长篇小说了,说实话我那时候对写作一个很长的故事没有把握,此前我最长的故事也没有超过五十页,那时候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将一个故事写到三百页,可...

Read more

录像带电影


 
      录像带电影


                         余 华
 
  可能是在1988年的某一天,那时我正在鲁迅文学院上学,我从北京东部的十里堡来到了北京西部的双榆树,挤进狭窄和慢速的电梯,然后用手指的关节敲响吴滨的家门。当时吴滨刚刚发表了一组《城市独白》的小说,意气风发地和王塑他们搞起了一家名叫海马的影视创作公司。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自己当时转了几次公交车,忘记了是在秋天里还是在冬天里从东到西穿越了北京城,只记得自己是独自一人,还记得自己那时留着胡须,而且头发遮掩了耳朵。我坐在并不比电梯宽敞多少的客厅里,从下午一直到深夜,我忘记了和吴滨刘霞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