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照明

  1990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先后任《焦点》、《街道》等杂志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太阳周刊》副主编,其间作为具有影响力记者,曾被《南方周末》列为“中国首届记者节代表人物”。   1999年涉入地产写作,其间参与、策划近五十个全国著名地产项目和近十个城区、城市的整体包装,现为《深圳特区报》地产部主编、广告中心副总经理,著有《蔡照明模式》、《美丽地产》、《理性地产》(卷一《角度》、卷二《十次成功》),其对楼盘的文字包装、企业品牌的打造、城市片区的整合营销等方面都成绩卓著,并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思路。在全国各地做专题演讲报告二十多场。

地产2012前兆种种


莫名其的任志强

——“地产2012”前兆种种

 

蔡照明

 

    自然界在重大变化之前都会发生一些异常。

    

     呱呱呱,呜呜……,嗖——

 

    有些是巨大的光,有些是细微的声响,地产界也是这样的。

    2010年9月6日,北京深夜,劳累一天的人们正要入睡,夜空中传来一阵阵敲击声和一个低沉的男中音(据说一人不会用电脑,用口说博):

 

 &nb...

Read more

政府有责任告诉民众排队五小时看的日本馆是“售楼处”


中国政府有责任告诉民众:你排五个小时看到的是日本馆是企业广告

这些日人气最高的是日本馆,平均约花5个小时,其中4个小时是在烈日下排队。

4个小时什么感觉?

对现代人来说,39度高温下,4个小时,足以用来考验一个人的信仰,共产党会被烤成国民党,爱国者会被烤成汉奸,少女会被烤成少妇。开玩笑。国人有这儿大的耐心真是罕见,外国人很少,足以说明国人是心胸开阔的,只要好的东西,哪怕是日本的,也要向先进文明学习。

日本馆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如此吸引人?

这个馆的主题是“联接”。先是从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开始,然后过渡到现代,是关于一只鸟——朱鹮的故事。日本一个青年拍照突然发现深林中有个意外的羽毛,...

Read more

二十年后的一堂课


二十年后的一堂课

 蔡照明

 

 

那天我早早地起床,兴冲冲地回到母校。

冲进校门的那一刻,一句话开始在脑中盘旋: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热泪?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为是么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因为我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爱。

我们班30人,回来了20人,我算了一下,就我的学历最低,基本上都拿了个博士硕士,搞本专业的拿了本校,该行就拿美加什么大学的,压力下我也试图去混几个牛叉学校的MBA、EMBA,但都没读完,在内心里还是没有那段学历,也所以我坚持本科经历对一个人是最重要的。

 

校庆的热闹场面可以一笔带过。

下午要见几个老师,一个是我点名要见的肖纪美院士,...

Read more

晕房效应——蔡照明的一个重大发现!


晕房效应

——一个重要发现,由央视空置房调查想到的

 

先做一道测试题,按央视“空置房”调查方法模拟出的一个同样题:

 

央视大楼坐了1000人,上午10点统计有800双眼睛是睁着的(有打盹,还有加夜班在补觉),下午4点统计有1000双眼睛是睁着的,夜里10点统计有900双眼睛是睁着的,请问央视这1000人有多少人是睁眼的?

四个答案:a)850,b)800,c)1000,d)900

 

正确答案当然是c)了,而央视调查空置房时最终选的a),他们连续调查某一小区十五天的开灯数比例,最后用开灯数比例的平均数来作为入住率。

 

此问题在新浪微博发表...

Read more

为什么要进行楼品大调查?——四论楼品


为什么要进行楼品大调查?

——四论楼品

    当生存不是问题,当长大不是问题,当“当长子”也不是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开发商层面的追问,我们还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住房的,住不上房子的;建房子的、拆房子的;吃房子的,炒房子的,吹房子的,乃至不买不卖就是——看房子的……

    我们把这些所关注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楼品”。

    它包括但不限于:楼盘本身的建筑质量、人文品格,对业主需求的满足,对周边环境的贡献,对城市整体的关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参与影响。

 ...

Read more

选谁去火星造房子


        评论:选谁去火星造房子

                         ——楼品、仰望星空及中国房子
蔡照明
 

    一个任务布置下来了,人类要去火星建造一个人类永久基地,任务当然属于“中国制造”,那么哪个中国企业会被选去?

  也许大家说选谁都可以,有钱就行,有钱...

Read more

《地产人品库》呼之欲出


楼品及人品

——《地产人品库》呼之欲出

蔡照明

 

“楼品即人品!”

“每栋楼的上空都漂浮着开发商的灵魂,或肮脏,或纯净……”

“人品好,盖楼牢;人品差,盖楼塌”

 

没想到关于楼品的大调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一些关于楼品的热词、热议已在业界流行开来。这一本来针对消费者层面设计的话题,却会让地产业界产生如此震动,并进而逼出“人品”的话题,确实有点出乎意料。当然我坚持认为,楼品是制度性造成的,是快速滚动开发的模式和政策市的开发环境必然导致的结果,而非人品的镜像反映。有的更多是管理问题,比如很多看似偷工减料的问题,其实是地产商钱花出去了,给了乙方——承建商,是监管流程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