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楼品大调查?
——四论楼品
当生存不是问题,当长大不是问题,当“当长子”也不是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开发商层面的追问,我们还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住房的,住不上房子的;建房子的、拆房子的;吃房子的,炒房子的,吹房子的,乃至不买不卖就是——看房子的……
我们把这些所关注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楼品”。
它包括但不限于:楼盘本身的建筑质量、人文品格,对业主需求的满足,对周边环境的贡献,对城市整体的关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参与影响。
举几个不好的例子,北京的,这些大家都熟识但无睹:
谁在北京的脸上种“青春痘”?——中央商务区拿来做年轻小户型。
谁在城市绿肺上留斑点?——城市绿化带上建豪宅。
谁给北京穿上了马戏装?——在庄重的城市主轴盖楼外立面是红一条黄一条。
谁又在北京的胸部写下“到此一游”?——那些南方来的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造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再说,管他什么城市文脉!
……
我们想要做的,说白了,就是把每个人从项目中拖出来,把每个项目从公司中拖出来,把每个公司从行业中拖出来;其实是把房地产从商业层面拉高到社会层面,从技术层面拉高到道德层面,从企业层面拉高到行业层面,从小区层面拉高到城市层面,从当下层面拉高到历史层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反思房地产的开发模式,反思房地产的行业发展模式,反思我们从业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点。
马上,我们将要迎来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玩过“植物大战僵尸”的人更容易领会),在高房价、经济低速的双重逼迫下,史上最大规模的住房建设高潮就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展开,在这个间隙,我们先闭上眼,想一想,然后布下局。
其实地产界不乏清醒者,如十年前一些先贤们已经开始了《新住宅运动》的呼召,但最后流于“新住宅冲动”(见《新住宅冲动!——我所见到的新住宅运动》一文),“一笑而过”。之所以是冲动,是因为没有运动的方向和持续的能量,在大家一直往“钱”冲的时候,是没法要求大家坐下来冷静思考的。更多的是因为那次的参与者都是剧中人,剧中人是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剧本方向的。
因此我们这次需要更多的民间参与,各个专门方向,各个利益群体的思维碰撞。
我们希望这是一次理念的上升,一次行业的进化,一次楼品成长的界面出现。从此,我们可见清晰的年轮——楼品之前的建筑和楼盘之后的建筑,划开了一个时代。这个划痕,在我的理解就是:由浮华走向平实,由夸张走向亲近,由堆砌走向和谐,由象征符号走向实用美观的家用,由“城市的标志”走向“标志的城市”。也许最后的结果仍然是——
一次边缘力量企图参与主流意识的挣扎,一次公民思想企图对话权贵的喊话,一次道德理念企图参与资本运作的尝试;但这都会是一次进步,因为它帮助我们看到了并有可能把握一个机会以及机会的本质:
这是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改变地产行业生态的机会。世界建筑史上一定会留下“中国房子”这个词条,但千万别让词条解释中有:快餐、浮华、一夜之间等贬义。
是为楼品大调查的倡议。
(作者在北京晨报地产客户答谢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