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房效应
——一个重要发现,由央视空置房调查想到的
先做一道测试题,按央视“空置房”调查方法模拟出的一个同样题:
央视大楼坐了1000人,上午10点统计有800双眼睛是睁着的(有打盹,还有加夜班在补觉),下午4点统计有1000双眼睛是睁着的,夜里10点统计有900双眼睛是睁着的,请问央视这1000人有多少人是睁眼的?
四个答案:a)850,b)800,c)1000,d)900
正确答案当然是c)了,而央视调查空置房时最终选的a),他们连续调查某一小区十五天的开灯数比例,最后用开灯数比例的平均数来作为入住率。
此问题在新浪微博发表后,有个“笑靥正如花”的网友用并集的概念把这说得很透,其实是个简单的中学数学题。只要开过灯的都说明有人入住,至少要取开灯率最高的那一天作为入住率,平均是没有意义的。就象上面的模拟题,只要睁过眼的,都属于能睁眼的人。
好了,听明白了,也许有点复杂,请看第二道题,简单点,是一个判断题:
全国这些年一共建了7000余套商品房,空置6500套,请判断,
两个选择:a)对;b)错
很多的专家和媒体选择了“对”,现在可以上网搜,看哪些媒体和专家当时相信并宣传了这个结论。
做这两道题,不是为了测大家的智商高低,而是看大家的智商是不是为零,有没有用脑袋想过。
——问题正在这里,为什么面对这么重大的问题时,我们的智商突然集体变为零?
记得一个叫爱德华·桑戴克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过“晕轮效应”,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我现在加一句:或他愿意知道的。
这就是地产界当下研究、传播的一个普遍现象、特异现象,我暂且称之为“晕房效应”。
逃离理论,我们自问,为什么我们的脑袋突然空了,为什么大家会集体空了?一个人空一次并不难,难的是大家集体变空。
要知道这个行业是研究机构最多、研究人员最多,全国有点名气的大学、中介公司都有地产研究机构,1000个地产研究院、所、中心估计是保守估计;可以露脸的地产老总也大都是大学客座教授,几乎标配了,全国10000个地产教授估计也是个保守估计。
但面对如此大的一个支柱行业,一群高智慧又具有高端研究资源的群体,为什么大家的智力却集体降低为零,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的思考结果是,我们的脑袋不是空了,而是满了。我们忽然一下子都变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买房的,卖房的;建房子的、拆房子的;吃房子的,炒房子的,吹房子的,乃至不买不卖就是盯住房子“研究”的……,我们的脑袋于是就为这个身份在说话,这样就难以来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所以房地产从政策到市场,从舆论到民意都是如此地眼花缭乱。
——不晕,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