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龚举善

龚举善,湖北竹溪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届鲁迅文学奖初评委。
龚举善教授系“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文摘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斯诺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报告文学的生长姿态


走进新世纪的报告文学虽然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其自身也存在一些无法遮掩的症候,但社会情境和文体选择仍然决定了这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问题的文学样式顽强的生长姿态。

生长的理由:三种因素催促转型

我们之所以认为报告文学正在并将继续生长,是因为兼顾了这样三种参数:

首先,报告文学是严峻世态必然的文体选择。纵观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高峰,可以肯定,但凡社会激荡或时代巨变,报告文学总是成为文学场域里的排头兵,30年代的救亡型报告文学、50年代的建设型报告文学、80年代的改革型报告文学莫不如此。不难预期,新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舞台必将上演更为澎湃激扬的节目,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照样需要报...

Read more

数字时代艺术生产的技术修辞


通俗地讲,数字技术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在计算机中用01表示),然后再以这些数字、数据为依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进而将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概略地讲,数字技术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以不同于既往模拟信号而以非连续性数字形式存在的一种叫做比特<SPAN lang=EN-US>bit)的电子符号为载体。其中,8比特组成1字节(8bit1byte)。比特用于数据流动,字节用于数据存储。二是以比特为最小信息单位的信息本身。按照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网...

Read more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下状况及重建必要


20世纪末以来,“公共知识分子”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心向神往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一度成为新世纪之初的前卫性思潮。回溯这一理念的生成路向,正视公共知识分子话题的中国语境及当下症候,进而思考重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当代形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样是一个具有现实和学术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分子及其公共职能

毫无疑问,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仍然是知识分子,只不过较一般专业知识分子更多地显示出社会参与性和公共影响力罢了。所以萨义德说:“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

Read more

第三转型期报告文学格局中的女性话语地位


  要:沐浴着第三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女性报告文学乘势而起,为本已喧闹的当代文坛别添了靓色与活气。从创作心理学和审美社会学角度看,第三转型期的女性报告文学得力于较为鲜明的女性意识,具体表现为亲情意识、献身意识、悲悯意识和搭救意识。由此判断,女性报告文学已经拥有了自身初步的美学传统和良好的文学蓄势,这无疑为女性报告文学的进一步拓进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第三转型期;女性报告文学;写作状态;美学特质;前景瞻望

   

    发生于上个世纪末并延续至今的思想解放与经济改革浪潮,显然是20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第三次转...

Read more

“新世纪文学”八大趋向


 “新世纪文学”是对以全球化、都市化、生态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现代生活的艺术观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召唤性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预设,“新世纪文学”存在或隐或显的八大趋向:文学观念多元化,人文视野全球化,艺术表现自便化,题材范型都市化,生活关怀纪实化,生态主张明朗化,传播路径电子化,接受行为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考察,上述判断和展望至少彰显出四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

Read more

斯诺文学创作中的现代生态观念


  相比而言,埃德加·斯诺独特的生态思想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现代生态观念尚未得到应有的研究。因而,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均被严重误读的今天,重新发掘并认真检视埃德加·斯诺的自然生态观、人本生态观和宇宙生态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类的永续发展就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年暑假,不满10岁的斯诺在凯蒂铁路公司当勤杂员,公司照例发给他到奥扎克斯去旅行的周末通行证,使他对旅行发生了兴趣。这段经历,促使他在14岁时与两名同学一起到更远的原野上去闯荡。事后他回忆说,上路以前一直瞒着父母。大部分旅程是沿...

Read more

世纪之交中国文学批评学的学科审视


当西方文学理论观念强有力地撞击我们古老的学术传统时,我们的理论与批评世界从未如此这般地充满着喧嚣与骚动。然而,当这一切躁动不安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沉静下来之后,我们惊异地发现,我们居然“丢失”了文学理论与批评!

显而易见,当我们于世纪之交全面反思百年来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成就时,真正感受到的是它的匮乏和贫瘠——没有自己的理论支点,没有个性与特色。王彬彬这样总结这个时代:“尽管80年代后半期,各种理论满天飞,似乎是理论过剩。但其实,中国当代批评却经受着真正的理论饥荒”。[1] 刹那间,80年代以来由繁华锦簇的术语堆砌...

Read more

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解读《冲突与重建》的三个观测点


大约自王国维始,西学东渐明显加速,中国文论开始告别传统,并逐步启动现代化旅程。这种具备“重建”意味的现代化旅程,其潜在使命在于建构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文论话语,从而实现与西方话语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然而,这种现代性诉求恰恰导致了百年中国文论的失语——自身品格逐渐迷失在中国传统与西方时尚的罅隙里。因而,如何重建依然是当下文论建设的关键所在。

然而,值此多元共生时代,文论重建愈显复杂,“去中心主义”特征对中国气派存在着解构危险,信息全球化、媒介电子化的趋向也使文论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的学术研究表明,我们往往热衷...

Read more

当下文化的多元建构与对话空间——兼论“对话”视野下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提升


  要: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建构备受注目,且呈多元开放态势。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必须兼顾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四种背景,借此推进消费时代文化功能的整体优化。其中,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托多罗夫的“对话批评”为代表的对话主义新思维对当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提升颇多启示。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文化建构;审美文化;巴赫金;托多罗夫;对话主义;现代提升

 

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存在方式,“文化”与人类自身拥有同样久远的历史。古代中国的“文化”一词...

Read more

古代文论的历史反思与诗性空间的现代建构


  : 新世纪以来,对古代文论的历史反思与现代阐释愈显迫切。因其在比较意识中暗含一种重建现代文论话语的理想,这种理想需要的不是知识化、观念化的古代文论,而是具有强大生气和创造伟力的文论传统,从而以鲜活的形态运行于现代。故究竟如何阐释、阐释什么等等,都是摆在学者面前的问题。本文以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为例,来反思、探讨当下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成败得失。

关键词:古代文论;诗性空间;现代价值

 

现代文论研究往往暗含一种中西比较与对话的张力。这或许是因为只有在一种更大的参照系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缘故。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来说,这种张力就格外显明。因为这种研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