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小学开始,中国人就进入了漫长的“应试”生活阶段。大学生毕业后进了企业,如果还是继续接受灌输式的培训,用不了几年,这些人就会分化成两种人:一种是听话的“小绵羊”,另外一种就是叛逆的“自由人”。前者可以在一家企业混下去,后者往往是跳槽离职。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纠结,最后成了“废人”。要知道,目前中国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半成品”,需要企业进行精加工才能成为合格的“成品”。
当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抱怨员工缺乏...
作者文章归档:高建华

突破家族企业成长瓶颈
在“昨天”的经营奇迹之后,“今天”的民营企业在面临第二次机会,即看谁能比对手早一步提升管理,把握住“明天”的先机。
成长瓶颈的根源何在?
家族式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基本上都会遇到“成长瓶颈”。
具体表现形式可能是业绩徘徊不前,也可能是人才流失严重,也可能是管理漏洞百出,经常需要“救火”,也可能是出现重大决策失误。这种“瓶颈”一旦出现,轻则会使企业陷于停滞,重则使企业走向衰败。所以对于成千上万的家族式中小民...
厚利经营方显真功夫
不久前上演的电商价格战虽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利用炒作吸引了眼球,但是却招致了理性消费者的唾弃,因为有“过度营销”的嫌疑,有忽悠消费者的成分。如果电商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愚弄消费者的话,最后一定是引火烧身。
有人说,中国人并不讨厌特权,而是恨自己为什么没有特权;中国人并不讨厌皇上,而是恨自己为何当不了皇上;中国人并不讨厌垄断,而是恨自己为何无法垄断。这种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理念”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老板们前赴后继,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成为某个行业里的皇上,希望成为某个行业里的垄断者,从而享受至高无上的特权。所以在电商价格战的背...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谏言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这是一场较量,而机会是平等的。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今后几年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到底谁会在竞赛中取胜,取决于双方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因为今天非常强大的企业,未必是明天的胜利者,在商场上与自然界一样也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跨国公司走进中国,一样面临着挑战。
第一,要理解中国消费者的特殊消费心理,学会顺势引导。如一些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并不突出的消费心理:攀比心理(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让人瞧得起)、显示心理(不注重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只要拥有即可)、盲目跟风...
中小企业要关注小众化市场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只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并用15年的时间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我相信再用15年的时间中国市场就会全面进入“丰饶经济时代”,完成发达国家100年走过的路程。“丰饶经济时代”也称为“小众化消费时代”,这就要求企业家和经理人及早认识到这种转变的趋势,及早动手去满足小众化市场的需求,在经营管理理念上作出调整,尽快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可以说,谁能早一步认识到这种转变,谁就能及早做好准备,谁就是未来市场上的佼佼者。
...
管理者要有空杯心态
其实,谈到管理的常识,依本人在跨国公司17年的工作经历,可以把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归结为六项:第一,为部下设定工作目标。即给部下挂上一个看得见的“胡萝卜”,告诉部下达成目标时对他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能得到什么;第二,帮助部下制定实施计划。仅有目标是不够的,必须把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施计划,即分解到月、周、日,而计划的好坏取决于完成任务的考评标准是否能量化,是否有明确的完成时间表;第三,辅导部下掌握工作技能。我们不能假定员工可以无师自通,必须手把手地教他们做事,就像教育子女一样,让部下掌握做好工作的窍门,这属于“育人”的范畴,是教练的职责...
小众化消费时代的营销之道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从改革开放开始,只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使很多行业开始从初级竞争逐步走向垄断竞争。但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和充分竞争的买方市场形成,纵横交错的小众化市场开始出现,用不了多久中国就会进入市场经济的下一阶段:丰饶经济时代。此时无论是市场营销理念还是操作方法都与过剩经济时代完全不同。
一方面大量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已经进入丰饶经济时代,对小众化产品有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却停留在过剩经济时代,营销模式尚未完成从大众化消费时代到小众化消费时代的转变,...
市场营销的科学和艺术观
进入世界前500家大公司的行列是当今中国很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今后10年的奋斗目标,体现出了国人的自强和进取精神以及不断提高的自信心。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少有眼光的优秀企业家开始制订战略规划,有的借助于策划人,有的借助于专家学者,以期望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与之相关的“资本运营”、“企业兼并”、“多元化经营”等模式成为全社会普通关心和谈论的热门话题。应当说,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多数企业家对市场营销都非常重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它和分析它,仁...
借力“外脑”实现开源节流
在民营企业里,老板的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能走多远,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因为在普通人心目中,决定企业胜负的是关系、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其实不然,在中国这样一个从小农意识直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摸着石头过河",喜欢自己单干,能竞争就不合作,最好万事不求人。事实上,只要认真想一想就能明白:"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什么?有哪个人曾经真正地"摸着石头过河"?真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结局会是什么?大家一定能想象出来--死路一条。很多老板摸爬滚打很多年,都认为自己是内行,没有必要听外行...
愿景中国企业界的“奢侈品”
愿景的“奢侈”属性
愿景是企业更高层次的追求,介于信仰与追求之间,是企业的中期追求,类似于人们常说的理想,愿景比信仰低一个层次(信仰通常是永恒不变的),但比追求高一个层次(追求通常是短期的)。愿景的存在是为了激励那些已经过上中产阶层生活的人们继续往前走,为了一个更远大的理想去奋斗,为了非物质利益去奋斗,以体现人的价值,一般是看未来10~20年。按照马斯洛的人性模型,当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而烦恼,不再为安全而担心的时候,就会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受人尊敬,去追求非物质利益,直到自我实现。所以说,谈论愿景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处于什么阶段的企业都可以谈论的,否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