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者二十四孝


 残障者二十四孝

 

二级盲人。二十四孝研究者。著有五十万字专著《郭居敬生平与作品研究》,收集二十四孝美术作品一万一千余幅。摸查到,元、明清、民国时期出版的二十四孝读物四百五十一种,建国后出版的二十四孝读物六百零八种(不含港澳台出版)。

二十四孝不是一部经典,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持续数百年的群众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有四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明万历后期、天启、崇祯年代。它导致的结果是大明王朝的灭亡。第二个高潮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它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华帝制的崩溃。第三个高潮是民国时期。它的结果是将家王朝的灭亡和中国人民头上三座大山被推翻。第四个高潮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仍方兴未艾。它的结果是全面建成小康,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我们确实不应否认或低估二十四孝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理学家把孝说成是天理,从本质上看孝也是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子愈孝,则父愈慈;父愈慈,则子愈孝,这种良性循环中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中国人把使父母和子女有更好的生活,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源泉,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二是形成了舍得在子女教育培养上花费钱财和时间精力的良好风气,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最重视孝道的国家,同时也是父母最重视子女教育培养的国家。理学认为人的义理之性(善性)体现的是天道,是宇宙的发展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话来表达,就是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它和马克思主义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生物学家小林武彦认为,人类有老年的存在对生物比较有利。在进化过程中,拥有更长寿、能活到老年基因的人会存活下来并繁衍子孙。爷爷奶奶都可以代替年轻的父母来照看孩子,用经验知识指导年轻人。这样的共同体有统领,效率高。有老年人的共同体生产率更高,所以有利于人类进化。人在年轻的时候,大多是为了私利私欲而行动。这一点和野生动物一样。但人上了年纪就会变得越来越利他。如果由公共意识更强的老年人来支撑更具抱负的年轻人,实际上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

封建时代的精英阶层对二十四孝先是采取否定的态度,后又使其服务于他们的意识形态。从北宋左司谏姚仲孙对以二十四孝为乐器之饰的质疑到明清时代方孝孺、李光地、林俊、何塘、袁枚等人对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故事的强烈质疑,再到《四库全书.元诗选》(学者亦称《元诗总辑》,收录了二千七百人的六万余首诗)不收录郭居敬二十四孝诗,可见封建时代的上层人物对二十四孝的不喜欢。当二十四孝的传播成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后,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们则是对它进行曲解,以使期符合于封建的意识形态。

宋、元、明、清、民国出现过二十五个二十四孝系统,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十八个二十四孝系统,共计四十三个二十四孝系统。在这四十三个二十四孝系统中,学者称之《日记故事》“二十四孝”系统占绝对主导地位。在二十四孝美术作品中,以《日记故事》“二十四孝”系统为题材的占约百分九十。《日记故事》系统“二十四孝”人物完全来自于范泓《典籍便览》中“世俗流传二十四孝行孝之人”,二十二首诗和对应的故事来自于《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根据《八闽通志》、《延平府志》记载,郭居敬所取题书名是《二十四孝诗》而非《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笔者认为,范泓《典籍便览》“世俗流传二十四孝行孝之人”正是来源于通过口头流传的郭居敬《二十四孝诗》。《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仅二十二首诗和相应故事来源于郭居敬《二十四孝诗》,出版者增删了二个故事。

郭居敬是元代福建闽学延平曹伯大诸先学派的成员,其选辑二十四孝故事,创作二十四孝诗的目的是传播朱熹理学思想。“流而为文”即通过文学形式传播理学思想,是元代学者的无奈选择,也是郭居敬的无奈选择。郭居敬选辑“二十四孝”故事的目的,绝不是为人们提供一套行为模板,而是要通过这些故事让人们明白“孝”的道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郭居敬“二十四孝”进行批判,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它当作行为模板来看待。如果把郭居敬“二十四孝”当作行为模板来看待,它有许多问题,有些孝行不仅不适合当今的时代,而且触犯封建时代的法律。元代明代的法律都明文禁止“埋儿奉母”之类的孝行。笔者认为郭居敬通过“郭巨埋儿”故事要靠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做一个孝子,必须提高谋生能力,避免陷入养儿养弱母难两全的境地。

残障者尽孝故事非常感人,比健康者的尽孝故事更加感人。这些故事可以唤醒人们的孝心,净化人们的心灵。上海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说:乐观一点五年,最多不超过十年,人形机器人将会进入千家万户。残障者曾经非常艰难地做过的侍奉双亲的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将可以由人形机器人来完成。而且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服务于残障者,使他们的生活更容易。因此本人选辑残障者二十四孝的目的不是为残障者提供行为模板,而是警醒世人的道德良知,净化世人的心灵。

第一孝,无手无脚,跪行孝母。蔡东凤出生于四川农村,幼年因病致残,不幸失去双手和双脚。12岁时,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去世,她辍学回家,和母亲一起撑起了整个家,并养大两个妹妹。她天生好学,当过生产队出纳和财务;她积极进取,担任村里妇女主任多年。虽不便于行走,但她也学着做各种家务,还会种地,编草鞋等生活技能。在膝盖上绑着鞋走路,多年里磨破了200多双鞋。难能可贵的是,如今78岁的她独自一人照顾108岁的母亲已经很久。

第二孝,无臂孝子,衔勺喂母。陈星银。陈星银7岁时被高压线击伤,万幸的是经过医生的抢救,最终陈星银活了下来。不过因为这场意外他永远失去了两条胳膊。他学会用双脚生火做饭、脱苞米、脚盛饭,学会了下地干活,挑水给浇菜,上山放牛。母亲因为摔倒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陈星银每天给老人生火做饭。他用双脚使用打火机引燃柴草,用嘴衔油壶,将油倒进锅里。他能用双脚切菜,将切好的菜倒进油锅里,用嘴巴衔住锅铲炒菜。等到饭菜做好了,他还能熟练地将饭菜盛进碗里,然后用脖子和肩膀夹住饭碗端到老母亲的床前。他让母亲扶着他的肩膀坐起来,然后将饭菜放在一旁的桌子上,用嘴巴衔住勺子把,一勺一勺的喂老母亲吃饭。他每次低头从桌上用勺子挖起一勺饭菜在喂到老人口中,都让人感到像极了“乌鸦反哺”的场景,让人看了既心酸又感动。2015年陈星银获得“感动重庆”殊荣,并荣登“中国好人榜”。

第三孝,半身僵直,卧姿侍父。张晓东。2008年张晓东因强直性脊柱炎,造成瘫痪,连脖子都无法自由活动。那一年他24岁。几年后,父亲第二次脑出血,半身偏瘫,不能说话,卧床七八年。张晓东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用辅助工具艰难地穿好衣服,坐着轮椅去接水,洗漱。他将自己收拾体面后,再给父亲擦拭身体,帮他翻身。张晓东一天要做三顿饭,他用一只手支撑身体,侧过来洗菜,炒饭。做好饭后,再一勺一勺地喂给父亲。虽瘫痪在床,可屋子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每天早上还能坚持把被褥叠好。

第四孝,训狗拉车,拾荒养亲。赵志全早年残疾,靠着两条木棍支撑着才能勉强前行。当地典型的特困户,他训练三条狗,拉着一辆残旧不堪的三轮车,四处捡破烂计生活。赵志全说,除了母亲,狗就是他最好的伙伴和最大的牵挂,之前因为狗被人偷了,搞得我出去好不方便,后来,还是邻居出钱帮我重新买了几条狗回来,训练了三个多月,这些狗才会拉车。我现在一共养了3条狗,其中有一只已经跟随我12年了。98岁高龄的母亲,四十年前,因为中风,没能及时治疗,瘫痪在床。这四十年来,赵大爷每天早上侍候完母亲吃饭后,便驾驶着狗车出去讨生活,每日他都会准时回来几次侍候母亲吃喝拉撒! 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即使没有钱,也会保证母亲一日三餐,有时候他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就吃点稀粥凑合着。看着冷人心酸。在爱心人士和政府的帮助下,如今赵志全的生活胡了基本保障。

第五孝,驾车携母,周游中国。邱义松,1987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盐山的一个小康家庭。20107月份,刚大学毕业的邱义松遭遇了一场车祸,左腿高位截肢。出车祸前考的驾照,受伤截肢后,其驾照就从C1(准驾车型:小型汽车)降级到C2(准驾车型:小型自动挡汽车)。同年,被确诊为癌症的父亲也离开了他,双重的打击坚定了他要及时尽孝的决心,于是决定驾车带着母亲全国旅游。20147月,他带着母亲从石家庄出发,开始自驾游中国,行程3万多公里,走遍了全国22个省份,最北到达黑龙江北极村,最南到达海南三亚,还去了香港和澳门。他们去了五岳之一的“华山”、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海南的“三亚”……天津、北京、内蒙古大草原、东北、沈阳、哈尔滨……。先后被新华网、腾讯网、中央电视台、光明网等20余家媒体报道。现在,邱义松带着母亲定居在了云南大理,开了一家公司。

第六孝,身残技精,买房孝亲。刘新明。二级肢体残疾,手脚常常抖动不止,不听使唤,而他却靠这双哆嗦的手打字,做菜鸟客服养活了自己。由于双手抖动,刚接触客服时,刘新明无法操作电脑,他只能咬着牙一个字一个字的扣,不分昼夜地敲击键盘练习打字,双手被磨出了水泡也没有放弃。靠着这份坚持和努力,刘新明克服身体缺陷带来的不便,在上线服务时能从容应答五位客户。还被选为答疑老师,热心帮助其它残友。现在又做起了智能标注云客服。身兼多职,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把做菜鸟云客服五年攒下的积蓄给父母买了房。

第七孝,吐字不清,明亮孝心。赵娜。5个月大时被确诊为脑瘫,双臂完全丧失了功能,说话吐字不清,面部肌肉偶尔抽搐,双腿走路也不利索。26岁的她体重只有33公斤,身高不足1.5米。20岁那年,母亲因糖尿病失明偏瘫在床。只能控制自己双脚的赵娜每天用脚做饭、炒菜、洗衣服、倒水、冲药、喂饭。赵娜刚学用脚倒热水时,被汤过好几次。赵娜的双脚和其他人不一样,每一个脚趾头都是圆圆的,像卡通画里的脚丫。很难想象这双脚能做如此多的事。

第八孝,一日四次,按摩细致。李木华。江西抚州资溪人,智障者。母亲摔断了双腿和左手,双腿再也没有站起来,左手也用不上力。后来,又患上了腰椎盘突出、骨质增生和老年痴呆等病。天气一变化,全身就会疼。李木华求村卫生所的医生教他按摩,用一个多月时间学会了几个简单的按摩动作。此后,一日早、中、晚、睡觉前四次给母亲按摩成了李木华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冬天,放一盆炭火到母亲的房间。天气晴好,抱母亲去晒太阳。夏天,他帮老人打扇。他经常抱母亲到村头的杂货店里,陪着母亲听村民聊天。有条不紊地为母亲清理大小便、洗澡擦身等工作。他就将各种食物做得又软又烂,一勺一勺喂给母亲吃。

第九孝,耗尽积蓄,为父治病。邢某。马鞍山人。因出生时缺氧,导致脑瘫。脑子迟钝,说话口齿不清,走路歪歪扭扭长在后,父亲为他找了一个修鞋师傅那里,让他手艺。他吃苦耐劳一段时间后,他就把这门手艺学得很精通他来到城里,自己支了一个铺子,靠修鞋为生。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他攒够了50万元,就在他准备用买房父亲被诊断出了癌症手术费需要50万元。“老天爷好像就知道我有50万元一样”放弃买房,把钱全部来给父亲治病。

第十孝,只挣不花,孝心可佳。徐磊。长春市人,智力残疾。不会说话,只能从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两年前,徐磊的父亲意外地帮他找到一份卖报的工作。从此,每天早上3点多,他都准时跑到发行站取报,然后在长春大街与大经路交会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行人,嘴里“咿咿呀呀”地推销手中的报纸。大雨天,父母不让他出去,他也会偷偷跑出去卖报,冬天身体被冻得没有知觉时,只想着报纸还剩几份没卖完。每天卖出100份报纸挣7块钱。他从来不花钱。母亲被一精神病人用刀砍伤休克,父亲拿出家里全部积蓄也不够医药费。徐磊从银行取出了他两年攒下的3000块钱跑进了妈妈的病房。他在纸上写着:“我要一直卖报,攒钱,给妈妈买个新房子。”

第十一孝,苦心学画,挣钱养家。刘帅从小患有脑瘫,不能下地行走。父亲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水彩笔开启了他的学画生涯。刘帅15岁那年,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哥哥在结婚前遭遇车祸去世,父母倍受打击。全家人靠父亲种地为生,生活异常艰难。而画画对这个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一种“奢侈”,画笔、画纸、颜料等对他们家来说都算是“高消费”。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刘帅一度想要放弃画画,但是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通过自学、苦练以及其他爱心画家的指导,近几年刘帅画画的水平提高的很快。其作品还在石家庄市残联、市美术协会举办的“石家庄第二届残疾人书法、美术、摄影展”上,获得了美术、水粉、素描二等奖。身患糖尿病的父亲左脚大脚趾受伤后一直未能愈合,不得已要通过手术将大脚趾截掉。“父亲为我操劳了大半辈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父亲能够早日康复,减少疾病带给他的痛苦。”刘帅开始通过微博、微信、QQ等各种渠道推销自己的画作,虽然每幅作品卖出的钱有限,只有几十元、几百元,但足够支付父亲的医疗费

第十二孝,办厂养鸡,脑瘫志坚。刘国栋。出生时因脐带绕颈三圈,造成小脑缺氧,被确诊为脑瘫。母亲改嫁,父亲患上精神疾病。由奶奶抚养。二年级没上完就辍学。10岁开始捡破烂。17岁,他拿家中4亩大蒜卖得的2万元钱买了1000余只雏柴鸡。他全身心投入到养殖中,为防止小鸡踩死踏,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分昼夜待在鸡棚中。他想扩大养殖规模,办一家真正的养鸡厂,证明残疾人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想告诉妈妈:“我不是一个拖累,我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能养活你们。”奶奶年纪也大了,国栋不想再让奶奶挣钱,而是自己挣钱养奶奶。

第十三孝,按摩挣钱,逐梦买房。徐韩。刚满20岁。她先天患有严重的视力障碍,从出生那天起,她的世界就只有黑色,在阳光好的时候才能看到朦胧的白光。她在(重庆)观音桥嘉陵公园左侧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红色的广告牌:“残疾人按摩,15分钟4元,20分钟6元,30分钟8元。”一天下来,徐韩大约能赚70元钱,一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她有十几位固定的老顾客。徐韩每个月的收入大都让妈妈存着,自己只用两百块不到。她要努力存钱为父母买房。

第十四孝,盲人医生,为母洗脚。董少成,射阳县长荡镇卫生院推拿医生。出生不久被收养。12年前,因糖尿病并发症,造成双目失明。2009年12月,养母突发脑血栓,神志模糊。一年后,病情加重,卧床不起。由于妻子在外打工,照顾养母的重担只能由双目失明的董少成承担。养母只有一岁孩子的智商,整天卧床不起,小便全用尿不湿,大便全靠董少成先用肥皂水润滑一下然后用手将大便慢慢顺出来。从2010年初起,董少成就开始坚持每天为老人洗一次脚,按摩一次脑门,每天让老人疏通一下筋骨和血脉。每三天都要坚持为老人洗一把澡。使浴霸的同时,还端来酒精炉为老人烧火取暖。91岁的养母的房间里干干净净,床上没有一点污斑,身上干净舒适,没有一个褥疮,而且脸上还泛出了红晕。

第十五孝,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蔡巧贤。1980生,先天性小眼球,引起弱视、失明。10岁开始,广州市盲人学校读书9。由于父母离异,母亲2002年就被诊断出肾癌冠心病、低血糖,巧儿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外婆去世后她把有智力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瘫痪十多年的小姨无人照顾接到家里过去20年间,蔡巧贤这位双目失明的女孩不仅把患有癌症的母亲照顾得体贴入微,她还要照顾患有智力障碍的小姨,每天为瘫痪在床的小姨端屎端尿。乐观上进的她还到附近的工疗站上班,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中的老人撑起一片天。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掉巧儿的乐观和阳光。她说,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虽然照顾两位老人很辛苦,但能每天与母亲和小姨生活在一起,感到很快乐。

第十六孝,身处黑暗,照亮一家。黄佐容17岁一场病后,视力逐渐丧失,不到一年完全失明1989年,在她20岁时,经媒人撮合,嫁给蒲承元生育两个女儿。2018年开始,由于丈夫蒲承元双腿出现病痛,随后做了脊椎手术,只能依靠钢板支撑站立,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家外的事情全都落在了黄佐容身上。106婆婆10年前开始双下肢萎缩、肌力下降,不能独立行走,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前些年,婆婆的女儿不幸患癌,照顾母亲力不从心。黄佐容立即将婆婆接到自己家照料。每天,她为老人弄软烂的食物,准备充足的鸡蛋、肉,满足营养需求。时不时带婆婆到院坝晒太阳、透透气,每隔两个小时询问婆婆是否想上厕所,并坚持每天夜里起床两次,照看婆婆睡觉和上厕所。现在养成了自然醒的习惯,每到凌晨2点醒一次,4点多又醒一一次,你说奇不奇怪?黄佐容说。

第十七孝,暗中学医,孝出奇迹。刘海洋在一次篮球比赛中,不慎摔倒在地,视网膜脱落,手术未成功,彻底失明。2000年至2001年,3参加残联组织的按摩培训。自学了《经络学》《中医诊断学》等8门盲文医学课程,不仅取得了按摩医师证,而且还精通中医学。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2001年,父亲突发脑梗偏瘫在床,母亲因病不能干重活。刘海洋关掉盲人按摩店,回家照顾父亲。每天抱着父亲的腿和脚运动,扶着父亲走路,并坚持每天给父亲泡脚、按摩。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父亲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可以拄着拐杖行走。2012年,父亲起夜时跌倒,致使股骨颈骨骨折,完全瘫痪,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刘海洋每天七点起床,给父亲穿衣、洗脸、喂药,清洗父亲的尿垫子和衣服,拖地收拾家。父亲大小便不能自理,有时排不出大便,刘海洋就戴着橡胶手套,摸索着扶着父亲坐在座便椅上把粪便掏出来。17年来,刘海洋对父亲照顾的无微不至,老人身上干干净净,屋子里窗明几净,没有一丝异味

第十八孝,久病床前,盲人孝子。马宗谦。大脑炎后遗症造成右眼完全失明,左眼有残存的一点点视力。母亲在十多年前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如今已经瘫痪在床将近4年的时间了。从母亲生病的那一天起,马宗谦就开始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开始的时候给她穿裤子,正面穿到反面,穿鞋右脚穿到左脚,这还不算什么,尤其是喂饭,喂饭抹到她鼻子上脸上。慢慢地从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如今,马宗谦可以凭着记忆很快找到相应的物品,家里日常使用的器具位置他都非常熟悉,为了更好的照顾母亲,他硬是靠触摸学会了洗衣、做饭、喂母亲吃饭。从母亲生病起,按摩就成了马宗谦每天的例行工作,如同每天晚上睡前给母亲泡脚一样,十几年来没有一天落下过。“她很瘦,循环也慢了,不给她按摩着点,得了褥疮就麻烦了”

第十九孝,双料亚军,买房孝亲。张宇桐。身材高挑,面容姣好,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因为听不见,也说不了话,张宇桐无法正常上学,10岁前都是辗转于不同的机构做康复训练。2013年才进入玉林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与生活。2016年进入广西听障游泳队。2021年,在陕西省进行的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张宇桐代表广西听障游泳队参加比赛,获得4x100米混合泳、4x100自由泳比赛的亚军,收获2枚银牌。用比赛获得的60万元奖金,给父母买了一套约120平方米的商品房

第二十孝,聋哑盲人,竹编养家。刘三毛,出生在云梦县胡金店联合村7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就聋哑,16岁,因患上麻疹未及时治疗失明。三毛在失明前编织过筲箕。失明后,他练就出仅凭手的感知编织筲箕等竹蔑制品的好手艺!他编织的筲箕,纹理清晰,编织均匀,式样精美,看了真叫人称绝!从篾片的整理,到编织,到最后的锁口,全是他自己一人摸索着完成!由于他看不到任何东西,时间的概念也不太清楚了,时常夜半三更也起床编织。妈妈不让三毛编织,三毛就比划着自己的肚子,意思是说没有筲箕,就没有钱,就不能买吃的用的,就不能孝敬妈妈!社会爱心涌向坚毅母子,刘三毛母子生活都得以改善,但刘三毛依然不忘他的编织技艺,依然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筲箕,编织梦想!

第二十一孝,推着板车,送母就病。秦爱民,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赵坊村人,小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大哥去世后,独自一人照顾着父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冠心病、骨质增生……需要每周两次去村卫生所打针。母亲年龄比较大,坐自行车比较危险,秦爱民就用板车拉他的母亲去灞桥村卫生所看病。四年来,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都经常可以看到瘦弱的秦爱民拉着板车,送母亲看卫生所打针。自己不能说话,怕母亲过于寂寞,秦爱民花钱给母亲买了一台收音机。收被子、扫地、给母亲拍背、进屋看看年迈的父亲,不是陪在父母身边,就是在家里做家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身体力行,秦爱民用他的善良和孝心,为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第二十二孝,哑媳孝亲,体贴入微。王丹。王丹从小因患重病成了聋哑人,到了成婚的年龄,经人介绍,她与临村的聋哑的青年胡林林结为伉俪。王丹每天起早贪黑,洗衣做饭,照顾老人,接送孩子,还下地帮助丈夫干农活。冬天,她怕老人和孩子冻着,为家人购置了电热毯、电暖气。公公婆婆多病,她总是悉心照料。冬天给老人买热水袋取暖,夏天给老人点蚊香驱蚊,还经常为老人洗衣服、洗被褥,梳头洗脚。她从不叫苦不叫累。2016年婆婆住院,做子宫切除手术,王丹为婆婆买饭,一勺一勺地喂婆婆吃,为婆婆擦身,洗衣服,端便盆,忙前忙后。王丹无微不至地伺候婆婆,端饭喂药,细心照顾,从不厌烦,还天天乐呵呵的,同病房的人都以为是闺女呢!2019年,王丹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但是在病痛折磨下,她对公婆的孝敬却一如既往,默默承担着照顾公公婆婆、耕种责任田、操持家务的重任。

第二十三孝,五岁侍母,乐观助人。黄炼娟。一岁多的时候因疾病成了一个聋哑人。11岁,黄炼娟正式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5岁开始,黄炼娟就开始学着洗衣、做饭,给妈妈洗澡、梳头,想各种方法让妈妈开心……“妈妈有病,千万不能忘了吃药”每次爸爸做工回来,都会递上一杯水,帮爸爸捶捶背、捏捏肩。爸爸因为负债累累,觉得走不下去的时候她会说“爸爸,你不要灰心,一定要好好照顾妈妈,我好好读书,将来让你和妈妈过上好日子……”黄炼娟用信念和爱鼓励着爸爸,维系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家。2007年腊月三十,当爸爸把发病的妈妈找回来后,年仅11岁的黄炼娟摆出一桌香喷喷的团年饭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带头做起了教室卫生,给刚入学的同学摆桌椅、包书皮、削铅笔。从此以后,黄炼娟就成了班上的“大姐姐”,包揽了班级里所有的劳动,帮低年级的同学梳头、洗脸、叠被子,甚至为他们洗鞋袜、剪指甲,搀扶行动不便的同学。同学们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

第二十四孝,与婆共眠,无声陪伴。缪亚芳聋哑人退休工人。20年前,缪亚芳的公公去世,因拆迁安置,婆婆在另一位儿子家住了3年后,回到缪亚芳家。当缪亚芳发现婆婆胆小、晚上害怕一个人睡觉时,便在婆婆床上加了条被子,开始为婆婆“暖床”陪睡,这一睡就是17年。婆婆晚上起夜上厕要人帮忙,她便和婆婆约定好“捏脚”作为暗号。婆婆每夜要起身至少4次,缪亚芳从来睡不了整宿的安稳觉,但她从没有怨言。十七年如一日,每晚睡前为婆婆准备一杯蜂蜜水;起夜陪同看护;开关灯、盖被子,都凝聚着缪亚芳对婆婆浓浓的呵护与关爱。婆婆的洗澡、剪指甲、修理头发等都是缪亚芳一手包办,尤其是洗澡。婆婆年岁已高,走路都要搀扶,进出浴缸更是不能自理,每次都要缪亚芳拉着、托着、抱着,除了要花力气,还要加倍小心,瘦弱她做这些何等的不易。婆婆今年已97岁高龄,在缪亚芳的悉心照料下,身体健康,精神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