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定义
作者:张建民
摘要: 本文提出和论证了一个能够包容古今中外各种哲学的关于哲学的定义。
关键词:哲学 事物、本体 、意念、形而上学
我在全面深入地考察、分析和研究哲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能够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各种哲学,具有种和属两项内容规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具有发现和产生本体事物的性能,以成就人、举高人的哲学精神和哲学实践作为两种具体存在形式的本体事物。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智慧或者最高学术的研究对象不是个别实体事物,因为个体事物的普遍性质、物质或者质料会随着个体事物的生灭而生灭,它不是永恒的事物。所以我们需要假定有某些脱离各个可感个体的(本体)事物,而我们这门学术所研究的正是这些事物。”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在假定有本体事物以后,进行了发现和求证本体事物的工作,他们分别发现了具有主宰性、创造性、永恒性、功利性的本体事物,获得了关于本体事物的丰富知识。
我在研究、继承和发展哲学所获得的关于本体事物知识的基础上,确定了哲学所研究和发现的本体事物是以生存发展的意念和生存发展的行为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人,提出了一个具有种和属两项内容的规定,能够贯通各种哲学理论的关于本体的定义。
本体的定义:本体是具有主宰和创造天地万物和自身的性能,以生存发展的意念和生存发展的行为作为具体的存在形式,以生存发展的意念和生存发展的行为组成的统一体(人、神、道、梵、善、美、学、真理、智慧、理性、缘起、绝对精神 等等)作为一般的存在形式,与末体(天地万物)处在因果关系中的事物。
本体是具有创造万物性能的原因事物,末体(天地万物)是具有最初原因和创造者的结果事物。世界是本体事物和末体事物组成的事物统一体。事物概念是外延最大、内涵最小的哲学概念。事物概念的外延包括本体概念的外延和末体概念的外延的总和。因此,我们能够用事物这个种概念加上原因或者结果这个属概念对本体和末体进行定义,而不能够用种概念加上属概念的方法对一般事物进行定义。确定一般事物的意义只能够使用语言描述的方式才能够实现。
事物一般包含内容和形式。
事物的内容包含名称(名)和身体(实)。私名是个人赋予个体事物的名称,公名是公众约定俗成赋予个体事物的名称。事物的身体包含实体和观念体两个组成部分。事物的实体存在于环境中,事物的观念体存在于人脑中。实体和观念体组成的事物身体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
事物的形式分为事情和物体。事情具有时间的规定,物体具有空间规定。事情和物体是事物的两种具体存在形式,事情和物体组成的统一体是事物的一般存在形式。
本体事物具有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行为是本体事物包含的实体内容,存在于人脑中的生存发展意念是本体事物包含的观念体内容。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生存发展的意念和生存发展的行为是本体事物的两种具体的存在形式。生存发展的意念和生存发展的行为组成的统一体是本体事物的一般存在形式。
生物学所发现的人是具有形体和生命的人(形而下者)。哲学所发现的人是以意念和行为作为存在形式、没有形体的人(形而上者)。因为抽象而没有形体的“人”分为主体之人和本体之人。本体之人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作为具体的存在形式。本体之人只具有创造性和善性、不具有破坏性和恶性。主体之人是以意念和行为作为具体的存在形式。主体之人既具有创造性也具有破坏性、既具有善性也具有恶性。
以人脑的理性认识和人体的理性行为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本体之人具有创造天地万物的性能,他能够从环境中发现和产生具有边界、特殊性的实体事物,能够在大脑中产生出与心外实体事物相对应的具有普遍性的观念事物,能够把一个心外的实体和一个心中的观念合在一起、冠以名称、创造成为一个完整的新事物。本体之人能够生产出满足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能够完善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劳动是具有正价值的行为,是具有创造万物和人自身性能的本体事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以认识规律和社会法则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本体之人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性能,他能够主宰人脑的认识思维活动和人体的社会实践行为,能够决定人脑认识活动和人体实践行为所产生的各种结果。以生存发展的意念和生存发展的行为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自然的立法者。本体之人是全知之人、全权之人、全能之人、全善之人。
哲学与其他学术具有同种异属的关系。
哲学与其他学术都是具有发现和产生个体事物性能的本体事物。哲学和其他学术都是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学术精神)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学术实践)作为具体的存在形式。哲学的对象和结果是本体事物,其他学术的对象和结果是末体事物(天地万物)。本体性(创造性、功利性)是哲学与其他学术共同具有的一种性质。哲学能够产生其他的学术,还能够产生哲学自身。哲学是全部分科学术之母。自本自根是哲学的特殊性质。自本它根是其他学术的特殊性质。
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逻辑论、理念论、缘起论、存在论都是哲学的具体存在形式。哲学具体形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本体事物形式的多样化。
成就人、提升人的哲学精神和哲学实践是哲学的两种具体存在形式。
本体事物具有两种基本的具体形式:一种是生存发展的意念,另一种是生存发展的行为。生存发展的意念和生存发展的行为是有益于人类、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又分为两种具体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主宰人脑认识思维活动的认识规律,另一种是主宰人体实践活动的社会法则。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又分为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从环境中发现实体事物和在人脑中产生观念事物的认识思维活动,另一种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
希腊的哲学家安德罗尼柯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亚里士多德研究可感个体事物的内容编在一起称之为《物理学》,把亚里士多德研究可感个体事物的最初原因、第一原理、本体的内容编辑成册称之为《在物理学诸卷之后》。德国学者雅各布· 路哈特在1606年之前用希腊语词On(即Being )的复数形式on to即Beings和logos(认识、理解、研究)组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拉丁语新词Ontology,并在1606年出版的《经院哲学的八个要素》中加以使用。德国经院学者鲁道夫· 郭克兰在1613年把Ontology作为一个新词收录到他用拉丁文编撰的《哲学辞典》中。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用‘本体’这个中文语词作为译名翻译了哲学所寻求的事物的最初原因、第一原理、本源,把Ontology这个拉丁语词翻译为‘本体论’。日本明治时代的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把中国《易经·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语句中的“形而上者”一词作为中文译名翻译了拉丁语中的“on to(Beings)本体”一词,用“形而上学”一词作为中文译名翻译了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本体论”。
总结:哲学等同于发现和产生本体事物的本体论,也等同于发现和产生本体事物的形而上学。哲学、本体论、形而上学是具有发现和产生本体事物的性能,以成就人、举高人的哲学精神和哲学实践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的本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