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播种的季节,更是万物自主生发的季节。于一阵香烟袅袅中,久不抽烟的余,倏忽之间猝然想起往生多年的大爷爷和爷爷。他们吸着烟,蒸腾的烟雾中传来的味道,仿佛尚在眼前的亲切面庞和萦绕于耳畔的谆谆教导……
这天,远山色黛,淫雨霏霏,苍茫雾锁。他们和我在时空的记忆中际遇。
于是余沽酒买烟,独自凭吊。在这悠扬的音乐中,点一只香,于佛陀低垂之首的安静凝视,氤氲抑扬,余心沉澈。
半个世纪余了,一切未尝不已作浮云散。但很多人与事竟在心上,已为永恒,构筑余之谓“盛和信达”的人生与世界观。
老家那么多人那么些事,余都不太放在心上。今惟偏偏某家这样的人家特别有气?是因为大爷爷的晚年遭际。
余对大爷爷的几个女婿几家人及家族中的很多人,一直喜欢不起来。正是主要原因。
大爷爷没有儿子,心理很自卑,生活因此确实很可悲,几个女儿并未赡养及照顾他和大奶奶。在老伴去世后,他健康时只能靠开茶馆度日。他生病后,距离数百米及数公里外的两个主要女儿女婿指望不上,据说还屡屡需要他出钱照应;家族里的晚辈轮流每天两顿,给他老人家送去的都是些白水煮的咬不动的豆芽就饭。
但在余看来,若是没有大爷爷,就一定没有余后来的理想之路和正面的人生理念。少年时代,出身寒门无依无靠,即便疾风聚雨,余始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可惜可憾,大爷爷去世前及病中,余不及成年与初涉江湖,没有能力赡养他,没有办法长时间照料他!
老人家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那一辈中算是读书很多的,直至病重仍旧喜欢阅读和听故事。喜欢阅读,其灵魂的丰盛,是可以远超那些看起来学历虽高的人的。
很多人有一定学历,但无论拿到什么毕业证之后,却往往因为不再经常阅读,其灵魂也就日益干瘪,水准也就逐渐停留在过去某个时段,其言行道德早已被底层世故熏陶至每个毛孔,其权势或钱财不过是子孙的言行牢笼与好运尽头。
大爷爷是塑造了余的少年英雄人格的人。这点上,只有他履行了家族内无人担负的却必须有人担当的能够使得家族兴盛的精神教化责任。
在那很多个逝去却永远活于余心中的星光熠熠的酷暑或寒夜煮茶的夜晚,大爷爷满眼光芒地讲着读过书的人物故事和经过的事。他那时并不知道,那些酷热或寒冷的夜晚,他的力量充满温暖,深深刻印在了少年人的心坎。理想的少年,一定要迈向这个国度的每一寸河山,发愿去看看每位英雄的故乡,要默默听听他们的心声与志愿……
对于大爷爷而言,可能他只是因为孤单寂寞,或许是他未竟之志的抒发。但有一点余印象特别深刻:他极少从私利角度评说人事,而总是站在并非一己一家一族一村一党派的高度和格局,去理解事物与人在特定情景下的表现、形势及趋势。譬如“中国人不杀中国人”而放弃相互仇杀的所谓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白匪帮的逃逸言语,以及放弃荣华富贵的曾祖决心隐没于江湖等等。
这在余的人生之路上,他无疑是余后来学会看社会看家族看人方面的启蒙老师。对比而言,至少余后来没有在家族内,再看见谁比他更客观、睿智、豁达大度和不首先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及处理各种矛盾事件的。
从余记事起,他便给余如同后来百家讲坛风格一样地讲古代文人侠客及演义故事,也会讲起义门离散、家族故事和解放前后洪湖革命及政权更迭交替的经过与各种事迹。
当时,余的爷爷(大爷爷七兄弟那辈排行老四)文化水平太低,也不像大爷爷及其他曾祖那样真正参加过地区革命工作。他老人家虽然也经常说说过去,毕竟不成系统,缺乏三观总结与人格引导。但他在大爷爷跟余及其他晚辈讲故事时,若在场,总是会通过旁白佐证材料。
爷爷的讲述,也同样是绘声绘色的。那是危机四伏,却又有迹可循的人性洞察与生命的茁壮。他的言谈中,那些折戟沉沙铁未销的战士,年未及弱冠勇而捐死;那些昏朦晨曦中出门打水,水桶被敌方或友军的子弹打穿,警告乡亲注意出行生命安全,某家爷爷仓皇逃回草屋……
余的父亲虽然有一定文化水平,但一般都是沉默寡言的。余的青少年时代记忆中,几乎没有他开展历史传承与人格熏陶活动的印记。除了记忆中他经常在外工作,回家后表情严厉,再后来失去教职后以羸弱之身参加农业劳动后,更是鲜少阅读与主动交流,被生活重压喘不过气来。
大学期间,父亲给余写过几封信及回信,父爱之余,也彰显着知识的力量与追求理想的光明正大。但那是余成年之后了,余的心智与身体已经较为健强。他的书信,一如他性格的严肃,理性、慎言以及与世无争。
大爷爷给少年时代的余希望之光的主要帮助,是文化启蒙、思想开明,还有其身体力行之上。
虽然他老人家所理解的有作为的人,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武之道与演义里的英雄人物。但他事实上教导了余求学与奋进,才是每个志者自动自发,开辟上进之路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他在余1986至1990年——那个余此刻已经不太记得清具体年度(或许余以后真正写回忆录时会找到具体记忆依据与头绪)至今让余不堪回首的,有一个近一年孤立无援的日子。那时,因家庭贫困,余的学业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理想,悲哀地蜷缩在老家当时如茅草屋般的一处棚室之中。
春天的有一天,他于病中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找到当时正在看书与抑郁的余。
“阿儿,别难过。余听你嗲嗲(爷爷)讲说你家没钱,你读不了书了,外面还要粮票。你伤心绝望。”病体沉疴的他,气喘吁吁地开导说,“你天资好,勤奋努力,又有良心,你别想不开。国家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来都要人才的。你要努力文武双全,你又相貌堂堂,以后肯定会有出头之日。”
临走前,他留给余合计35元零散人民币、他的笔记本及夹在里面的30多斤全国通用粮票、几张省内粮票,和一袋旧时铜板古钱。他而后郑重地说:“阿儿,太嗲(大爷爷)没什么本事,以前干工作就留下这点粮票,省内的没有用,你是要在全国闯;开茶馆留的钱都散了,只剩下这一点点。铜板果子,没有用了不流通,你可以找贩子变换。虽不顶么用,但总归让你明白:有志者事竟成,车到山前必有路。”
那时,余家大哥喜藏报刊。时有《中国青年报》。有关改革开放,乃至教育体制改革与青少年成才的信息,无疑激发着每一位胸怀报国志愿的万千青少年中的余。大爷爷的指点与精神呵护,终于让大学折翼归来的余,遂又一跃而起,前往县教委报考自学考试,以最低成本仅仅靠刻苦自学成才及不久恢复学力……
每到万籁俱寂的深夜,余感觉迷茫时,总会回忆往事,对照大爷爷讲过的故事人物中事迹及翻阅各类历史书籍以为自省。
纵然,余的少年儿童时期的许多遭遇族人霸凌的记忆,以及父母兄长们的身心羸弱与自顾不暇,乃至于大爷爷留给余的那本笔记本、未使用及变现的古钱,在余离家前特意包装收藏后却被家兄拆房拓建后不幸佚失等等,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堪回首。
但仔细审视每个细节,余才明白为什么自己能够从一个一穷二白、几乎不会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总是谨小慎微甚至是胆小怕事、相对自私自利以及持有狭隘世界观的家庭走出来,并且余后来还总是能够主动以个人资财及时间精力不计回报关心朋友,默默关心陌生人,以及教导下一代各位后生仔要立志,要爱人如己,要宽容他人,要积极参与社会,要有孝心与回馈社会的责任心及此种种,根源就在于大爷爷曾经担负了旧时君子及家族传道人的言传身教作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大爷爷虽然一生平凡,也总以“没有儿子”自怨自艾,但嫉恶如仇及“君子慎独”。
“慎独”,不在一己之私,而在身体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所谓:在朝教化国民,在野教化家族子孙。
而有效的教育,不是长于言辞,而是寓教于乐和身体力行。
每个人,纵使各有不足,但首先就不可以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处境与利益得失,他/她才能活出家庭、社区/乡村、家族/社会的价值。倘若只是心存怨恨,无论怨天或尤人,则连自己原本的天然身心也对不住,更何况谈得上对他人有意义呢。
君子坐而论道,终究最后得独自面对生命的尘埃落定。每个人的生命,或早或晚都要融入灿烂的时间长河。
所以穷则独善其身,即“慎独”。这个“穷”,是一个复合概念,主要是指“穷途末路”,即所谓前进过程中的命运坎坷,以及生命注定的终点。与“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其实是异曲同工之意境。
因为即使穷途末路而你“依旧热爱生活”,你便担负起了传承希望之光的使命。
人生没有常开的花,唯有每天的自强不息及每一个热爱,才对得起每一天,不曾辜负生命的一去不返。而这些努力,都是一个又一个命运的修行过程,成全了身边的人,也在大成全那些有慧根的后来者。这些后来者,才是上天给予人类命运转圜的注脚。他们赋予人类意义,也必激发人类为希望而前赴后继和守望互助,更明白人之所以为人。
而每一个怨艾,则是一个命运的沉沦过程,戕害了身边的人,也在戕害自己,并将自己放逐在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圈子之外。即使这个怨艾,只是表现为自私自利及基于自私的全心全意热爱自己的孩子或家人及其他所爱的人。爱与恨,有人以来,未曾因自私而表现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极端属性。人们往往积累如山财富,或安排好各种裙带权力享乐圈子,但自身或至亲终因此受尽磨难。
天将拂晓,天降福祸;有为一天,无为一天。祸福相依,因果报应。但记得来处,珍惜当下,则未来可期。
任何时代,都是一个极好的时代,也更是一个最坏时代。
如果你不够努力,终将为不够优秀付出代价。如果你不够大方,终将为自私受到磨难。如果你不够以身垂范,终将吃尽子孙之苦或者你的子孙将吃尽你之前自私遗产所隐藏的某种或某些痛苦。
有些人,即使亿万身家或官至宰辅,不值得追忆。
有些人,即使隐没江湖或孑然一身,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20240229 03:57